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可重构芯片崛起:清微智能挑战英伟达,开辟AI芯片新赛道

   时间:2025-08-16 11:26:19 来源:虎嗅APP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2025年的AI芯片领域,英伟达的光芒四射,众多初创公司似乎都在其阴影下寻求突破,模仿其脚步。然而,在这一片“英伟达学徒”之中,清微智能及其创始人王博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王博深知,在英伟达这样的行业巨头面前,盲目跟随其技术路径无异于自寻死路。因此,他选择了可重构芯片这一领域,这是一种能够动态调整计算资源的创新芯片设计。

王博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解释可重构芯片与GPU的区别:GPU就像一条固定的铁路,火车只能沿着既定线路行驶;而可重构芯片则像是拥有多个“道岔”的铁路,通过切换计算单元,可以轻松应对多种任务。

可重构芯片与GPU不仅在功能上有所不同,其背后的计算范式也截然不同。GPU遵循指令驱动+共享存储的模式,而可重构芯片则采用无指令配置+数据流驱动的方式。

以一个大模型训练的场景为例,GPU需要执行复杂的指令来传输和处理数据,而可重构芯片则无需这些步骤,通过无指令配置即可完成任务,数据直接在芯片间传递,最终统一写回外部存储器。

王博的可重构芯片理念并非一时兴起。早在2017年,当英伟达和GPU还主要被视作游戏和挖矿工具时,王博就已经看到了可重构芯片在AI领域的潜力。当时,他正在一家云厂商担任CTO,负责拓展机器视觉业务,却发现市场上缺乏能满足其需求的端侧芯片。

幸运的是,王博遇到了清华大学尹首一教授团队,他们的可重构芯片技术已经成熟。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共同创办清微智能,将这项技术推向市场。

然而,从实验室技术到商业化产品并非易事。清微智能花费了一年半的时间,才推出了第一枚量产的可重构芯片——一款用于智能手机的语音唤醒芯片。但好景不长,高通很快也在其SoC中集成了这一功能。

面对挑战,王博带领团队转战蓝牙耳机芯片市场,并前瞻性地加入了AI算力。然而,他们很快发现,蓝牙耳机芯片的需求与团队的核心能力并不完全匹配。经过深刻复盘,王博意识到,他们应该在擅长的AI领域做有挑战的事。

于是,清微智能将重心转向AI算力芯片,先从边缘端芯片做起,逐步迭代至云端芯片。2022年初,基于多年积累,清微智能正式立项了用于云端部署的TX8系列芯片。去年年底,其首款AI算力芯片TX81开始批量出货,并在短短半年内实现了在全国多地落地千卡智算中心,累计订单超过2万枚。

TX81芯片的性能表现出色,基于其打造的服务器单机算力可达4 PFLOPS,支持万亿以上大模型部署,且无需交换机成本。这使得清微智能在AI算力芯片领域脱颖而出,成为兼具性能和性价比优势的企业。

面对英伟达等巨头的竞争,王博表示,清微智能在生态上的劣势短期内无法逆转,因此必须在性价比上取得显著优势。他透露,下一代TX8系列芯片将大面积使用“3D存储”技术,以实现更高的性能。

可重构芯片并非清微智能的独家秘笈。谷歌的TPU芯片、美国AI芯片新贵Groq以及斯坦福系独角兽公司SambaNova等技术路线都属于可重构数据流新架构阵营。这表明,在英伟达主导的GPU阵营之外,新架构芯片正逐渐开辟第二阵营。

对于未来可能存在的竞争,王博表示乐观:“近两年那些新兴的美国创业公司几乎没有做GPU的,这至少证明这个技术路线是没有问题的。”

王博坚信,清微智能的可重构芯片技术将在AI领域发挥巨大潜力。他表示,清微智能将继续在AI算力芯片领域深耕细作,为客户提供更高效、更灵活的解决方案。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