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人形机器人:从竞技舞台到日常生活,未来已来,还需耐心以待

   时间:2025-08-17 01:57:09 来源:新华社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人形机器人领域迎来了一场备受瞩目的盛会——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首个比赛日中,五枚金牌的诞生见证了人形机器人在群体舞蹈、长跑、武术、短跑以及物料整理等多个项目中的精彩表现,现场观众无不为之惊叹。

从年初春晚上机器人秧歌舞的火爆,到如今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举办,人形机器人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进化。这一趋势引发了人们对人形机器人未来应用的广泛讨论:它们距离我们的日常生活究竟还有多远?

在这场综合性的竞技中,人形机器人不仅展示了整机性能,还在关键零部件方面进行了全面比拼。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智能装备处处长李野川表示,这场运动会是对人形机器人产业最新水平和应用能力的一次“极限测试”。得益于人工智能算法和机器人本体性能的快速进步,人形机器人已具备参加综合性赛事的能力。

不久前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十大潜力应用场景》报告,描绘了人形机器人在各行各业的未来图景,包括工业操作、电力生产、家居服务等。星动纪元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陈建宇指出,人形机器人不仅能完成跳跃、跳舞等动作,还能执行物流分拣、叠衣服等复杂任务。随着AI技术的深入应用,人形机器人将拥有更强大、更通用的操作能力,有望引发社会生产力的革新。

然而,在人形机器人热潮的背后,也需要进行冷静思考。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尽管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在过去一两年中大幅提升,但要真正适应人类生产生活环境,实现规模应用乃至走进千家万户,仍需时间和耐心。

当前,人形机器人在通用能力、泛化能力和安全性等方面仍有待提高。穹彻智能联合创始人、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卢策吾表示,人形机器人已具备某些场景的实际应用技能,但仍缺乏通用技能,如持续性动作的执行能力。浙江省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熊蓉也指出,人形机器人的鲁棒性、模型能力和泛化能力需进一步提升,以适应家庭环境等非标准化场景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人形机器人行业还未真正实现技术收敛,软硬件等需进一步标准化。陈建宇表示,尽管已出现阶段性技术收敛,但行业仍需大量投入研发,寻求更优技术路径。宇树科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兼首席技术官王兴兴认为,限制人形机器人规模应用的重要因素包括机器人大模型或具身智能架构的提升以及硬件量产等问题。

对于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而言,真实物理数据的获取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虚拟仿真数据成本较低且获取迅速,现阶段机器人的训练数据大多以虚拟仿真数据为主,真实物理数据相对缺乏。陈建宇指出,未来需要通过机器人应用来收集物理交互数据,并考虑具体场景的选择和高价值应用场景的确定。

业内认为,人形机器人将首先在工业、商用服务等场景实现规模应用,并逐步向家庭场景拓展。一旦商业化模式成熟,软硬件进化到一定水平,人形机器人的工程化和规模化应用将加快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安全将成为重要因素,需要建立安全认证的标识制度,并将安全性作为人形机器人的强制性标准之一。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