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氏野马,这一拥有6000万年漫长进化历程的野生动物,被誉为“荒野活化石”,同时也是当今世界仅存的野生马种。它们在20世纪70年代一度在野外消失,但如今已被列为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近日,位于新疆吉木萨尔县的普氏野马繁育中心迎来了一匹新生的小马驹。这只小马驹已经两个月大,正依偎在母亲身旁,展现出天生的长腿优势。与初生时的蹒跚相比,它现在的行走和奔跑都显得从容不迫。
在繁育中心的马圈里,一段珍贵的视频记录了小马驹的诞生过程。不同于野马通常在夜晚产子的习性,这次产驹发生在下午。通过固定摄像头,人们清晰地看到母马侧卧在地,顺利地产下了小马驹。周围的家族成员也围绕在母马身边,表现出极大的关注。
小马驹出生后,仅用不到20分钟就自行站立起来,这是它在野外生存的重要技能。越早学会行走,生存的机会就越大。普氏野马与家马在外形上有显著区别,它们的头部比例较大,咀嚼肌发达,啃食能力更强,这与它们在野外需要防御天敌有关。
普氏野马没有长长的额毛,鬃毛短而直立,每年会脱换一次。它们的毛色单一,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夏季为浅黄色,冬季则变为红棕色。普氏野马的体型健硕,背部中央有一条明显的黑色脊线,腿部比家马短且粗,小腿下部呈黑色,这是它们最显著的特征。
这些普氏野马都是20世纪80年代从德国、俄罗斯等地回归的野马后代。它们曾一度在野外消失,但得益于我国的“野马还乡”工程,它们得以重回故乡繁衍生息。如今,在繁育中心的帮助下,每年约有20匹小马成功繁育。
为了保护普氏野马,我国采取了圈养繁育和野外放养相结合的方式。在距离繁育中心不远的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里,普氏野马实现了野外放养,它们依靠自己的能力在自然环境中取食、繁衍和生存。而在繁育中心的外围,还设置了半放养区域,帮助野马在不同成长阶段学会独立的生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