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智能机器人技术近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特别是在深海探索领域的应用上。一项来自哈尔滨工程大学科研团队的创新成果,成功展示了新型柔性机器人在深海中的非凡表现。
想象一下,在遥远的深海鱼群中,一条外形逼真的仿生机器鱼悄然混入,它不仅动作灵活,而且与周围的鱼儿和谐共处,仿佛成为了海底世界的一员。这条身长约32厘米、重量仅为670克的“小鱼”,是科研团队历经三年精心研发的产物,它已多次成功下潜至4000米的深海区域。
面对深海极端的物理环境,科研团队首先攻克了材料极限的挑战。在4000米的深海,压强之大相当于一个成年人要承受数百吨的重量,这对于传统刚性结构的机器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考验。然而,这款深海机器人采用了创新的液态材料与柔性结构,有效平衡了深海的高压环境,确保了机器人的稳定运行。
那么,这种液体材料是如何驱动机器人的呢?科研团队巧妙地利用了物理现象,将传统的电机驱动方式进行了革新。他们通过在装有液体的塑料袋两侧安装柔性电极,并通过交替通电,实现了利用塑料的收缩形变来驱动机器人。这一创新不仅降低了深海作业的风险和成本,还为深海探索提供了新的可能。
目前,该科研团队已经完成了万米海深水压的实验测试,并且计划在未来进行全海深的实地试验。这一研究成果的发布,也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北京时间8月14日,国际权威期刊《科学·机器人》正式刊发了哈尔滨工程大学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标志着我国在深海机器人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