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的席卷之下,短视频与直播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迅速渗透至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吸引了文学界的重量级人物,如莫言、余华、刘震云等。尽管莫言以幽默的口吻表示,每次浏览短视频后都会进行自我反思,但这些以笔墨著称的大师们,在短视频的推动下,其影响力反而进一步扩大。
抖音的崛起,无疑标志着短视频时代的全面降临。这股潮流不仅席卷了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QQ,还深刻影响了新闻客户端、手机浏览器、知识类应用、电商平台乃至外卖服务,使短视频成为互联网内容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无论用户是否主动寻找,短视频与直播都已深深嵌入互联网,对每位手机用户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根据CNNIC的最新数据,至2025年上半年,短视频用户数量已突破十亿大关,网民使用率高达95.1%,仅次于网络社交、即时通信和网络视频,彰显了其在互联网应用中的重要地位。
相较于传统的文字内容,短视频以其直观、生动、低门槛的特性,迅速捕获了用户的心。通过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和精湛的剪辑技巧,短视频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传递丰富的信息,牢牢吸引用户的眼球。然而,随着短视频平台的蓬勃发展,内容质量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微信视频号、抖音、快手、小红书、西瓜视频等平台,不仅为短视频提供了庞大的流量支持,还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扶持。在这样的背景下,优质短视频内容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因此,若因个人偏见而错失短视频,无疑会错过众多精彩纷呈的内容。
然而,用户在享受短视频带来的愉悦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长时间沉浸于短视频和直播,部分用户会感到身体不适,甚至对连续不断的内容产生抵触情绪。这种逆反心理的产生,与短视频的特性密切相关。
与经典文学作品,如莫言的《丰乳肥臀》、余华的《活着》等相比,短视频无需读者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它随时随地可进入、可退出,无需衔接,门槛极低,深受各年龄段用户的喜爱。这种便捷性正是短视频风靡一时的关键所在。
短视频和直播对成年人的吸引力,主要源于其个性化的算法推荐。这种千人千面的推送方式,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信息推送模式,根据用户的年龄、性别、点击习惯等进行精准画像,从而推送符合用户口味的内容。然而,这种算法推荐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方面,随着用户使用时长的增加,用户画像逐渐复杂,平台推送的内容可能会出现混乱。另一方面,算法难以准确捕捉用户内心深处的真实喜好。例如,用户偶然点击了一条交通事故类内容,平台就会不断推送类似内容,导致用户感到厌倦。
用户长时间刷短视频后感到不适的原因可能包括:短视频信息量庞杂无序、同类内容重复过多、长期的声音和视觉冲击导致对某些声音极度反感、内心深处认为所看内容缺乏价值,以及平台难以持续提供令人愉悦的内容。
短视频的“短”既是其魅力所在,也是其局限性所在。长视频内容虽然能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收获,但用户已习惯于快速消费短视频内容,失去了耐心去观看长视频。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单纯依赖纸质书获取信息显然效率偏低,而过度沉迷于短视频和直播同样存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