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小米AI眼镜负责人谈市场火爆:初战告捷,但智能眼镜之路仍是长跑

   时间:2025-08-21 07:40:18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雷军在北京798艺术中心,以他标志性的简约装扮——黑T恤搭配牛仔裤,于2011年8月揭开了小米手机的神秘面纱。更令人瞩目的是,他以一个震撼性的价格标签为这款即将搅动智能手机行业的新品加冕——1999元。这一价格策略,不仅奠定了小米首个十年的发展基调,也深深烙印在其后续的产品理念之中。

时光荏苒,当小米决定将目光投向更具挑战性的AI眼镜领域时,它依然坚守着那份务实精神——“智能眼镜,首先得是一副眼镜”。在雷军的发布会上,小米AI智能眼镜并非以一个未来感十足的形象示人,而是以一种成熟且不带显示功能的形态,悄然试探市场的深浅。

这款眼镜外观与普通黑框眼镜无异,没有过多的科技元素堆砌,其智能模块、电池及音频单元均巧妙地隐藏于镜腿之中。而推动这一创新产品的团队,正是小米内部一个致力于探索下一代计算平台的精英团队,其负责人李创奇,身兼小米高级产品总监及可穿戴部创新业务负责人的双重身份。

早在2015年,李创奇初次目睹微软HoloLens时,便预见到眼镜或将成为个人计算的新中枢。为此,他开启了长达近十年的筹备之旅:从涉足投影仪业务以理解光学显示,到负责耳机业务攻克声学难题,再到亲自带领团队涉足传统太阳镜/防蓝光眼镜业务,只为更深刻地理解眼镜的本质。直至2023年7月,李创奇认为时机已成熟,用户对日常佩戴且具备基础智能功能的眼镜需求日益显现,小米AI眼镜项目正式立项。

两年后,这款产品的问世,市场反响空前热烈,远超内部最乐观的预期。原本为三个月准备的库存,在短短20余天内便告罄,销量甚至达到了某些竞争对手一年的水平。小米AI眼镜作为初代产品,在重量、续航及佩戴舒适度上实现了微妙平衡,最终将重量控制在40克,并针对亚洲人的头型和脸型进行了优化设计。

李创奇坦言,尽管产品发布时看似轻松,但实则每一步都充满了艰难的挑战。从人机工学、材料选择到软件适配,无一不考验着团队的智慧与决心。而1999元的定价,不仅是对初代小米手机的致敬,更承载着小米对新兴品类战略性布局的雄心。这一价格背后,是小米对智能眼镜市场的深度洞察与决心。

面对科幻电影拉高的市场预期与尚未准备好的供应链之间的巨大鸿沟,小米选择了以一款“60分”的及格产品为切入点,而非追求“100分”的终极形态。李创奇认为,这是一场注定漫长的马拉松,小米需要用一款初步合格的产品,为自己赢得进入下一阶段的资格。

在谈及市场反响时,李创奇表示,内部原本对市场的不确定性持谨慎态度,备货量相对保守。然而,产品的火爆销量不仅证明了市场对AI硬件的强烈需求,也超出了传统科技爱好者的范畴,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对于1999元的定价策略,李创奇强调,这并非基于成本考量,而是一种战略性选择,旨在向市场、用户及供应链传递小米致力于做大智能眼镜品类的决心。

在产品定义与研发过程中,李创奇团队始终坚守“智能眼镜,首先得是一副眼镜”的原则。他们观察到,过去许多产品的失败在于过于强调科技感而忽略了眼镜的佩戴属性。因此,他们谨慎而有效地增加智能功能,确保体积与功耗的平衡。在权衡重量与质感、端侧AI与续航、单一框型与个性化以及充电方式等关键决策时,团队均展现出高度的智慧与决心。

面对“百镜大战”,李创奇认为,只有拥有手机和穿戴生态的公司或有国民级APP和顶级大模型的互联网公司才有可能胜出。小米凭借全球最大的消费物联网平台,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预计,智能眼镜市场需要三年时间才能真正成熟,小米期望在未来三年内年出货500万副,占据千元以上市场10%左右的份额。

对于AI眼镜的终极价值,李创奇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AI眼镜不仅是拍照工具或音乐播放器,更是AI的感官延伸,能够以第一视角理解用户所处的物理世界。他进一步判断,由大模型赋能的智能眼镜,可能是脑机接口普及化之前,最能理解和识别用户意图的消费级设备。小米的路径清晰而坚定:用AI眼镜更好地连接和赋能用户与物理世界的交互,而非构建一个虚拟世界。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