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AI眼镜三国杀:小米、夸克、Rokid各显神通争市场

   时间:2025-08-23 08:29:24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科技巨头们的纷纷布局下,AI眼镜正逐步从概念走向现实,成为继智能手机后的又一移动入口。meta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在最近的财报电话会议中提出,未佩戴AI眼镜的人群可能在认知上处于劣势,这不仅是对未来的预测,更是一个新时代的宣言。

2024年,meta成功打通了算法、芯片、光学与交互技术的全链路,其Ray-Ban meta眼镜实现了全天候佩戴与实时推理功能,将人机关系推向了“无感融合”的新阶段。这一突破,让AI眼镜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显示工具,而是成为了用户的贴身智能助手。

回顾历史,AI眼镜的技术探索并非始于meta。早在2008年,爱普生便推出了AR眼镜BT-100项目。2012年,谷歌通过Google Project Glass试水消费市场,尽管因功能局限、续航不足及隐私争议而未能持续,但其尝试无疑为后来的智能眼镜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谷歌的尝试也启发了如祝明铭这样的创业者,加速了Rokid等公司的诞生。

AI大模型的兴起,为智能眼镜带来了算力与算法的双重飞跃,重新定义了眼镜的角色。它不再仅仅是信息的窗口,而是成为用户身边的智能伙伴。正因如此,AI眼镜被视为智能手机之后的核心移动入口,吸引了meta、小米等巨头的竞相追逐。

这些巨头将AI眼镜定位为随身AI助理的终极载体,相较于纯软件应用,智能硬件提供了更为清晰的商业化路径。硬件销售、内容订阅、增值服务等多元盈利模式,以及直观、沉浸、便捷的用户体验,让AI眼镜的市场潜力巨大。

作为“终极载体”,AI眼镜将整合原本分散的应用功能,形成一个AI应用池。这种创新方式正迅速成为主流企业的新标准。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AI眼镜的市场表现超出了资本的预期。据IDC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同比暴涨82.3%,中国市场更是同比增长了116.1%。

然而,市场的繁荣并不意味着没有挑战。过去,一些探索者因技术不成熟或产品粗糙而失败。如今,Rokid、小米、夸克等公司正在关键路径上精心打磨产品,试图通过深耕市场来稳固地位。

AI眼镜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交互范式。它不再依赖于完整的App加载与界面操作,而是通过瞬跳、反馈、行动等指令实现即时响应。用户无需打开App,即可随时随地、免手操作地完成各种任务。这种体验,让“场景”成为AI眼镜能否普及的关键。AI眼镜的场景并非单一的杀手级应用,而是一组碎片化刚需场景的聚合能力。

技术层面,AI眼镜需要具备低延迟的语音识别与视觉感知、情境理解能力、轻量AI推理芯片与云协同机制,以及流畅的交互界面。这些技术的结合,将让AI眼镜成为用户的“陪伴者”,而非仅仅是“使用者”。

在生态构建上,AI眼镜品牌正试图通过技术、渠道、C2M定制等形成闭环,让碎片场景成为用户日常不可或缺的部分。meta的Ray-Ban meta在这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初步完成了自有生态的浅层融合。夸克眼镜则通过整合高德地图、淘宝、支付宝等应用,实现了从导航到支付的全闭环体验。

AI眼镜的崛起路径与智能手机截然不同。它不是由单一革命性产品引爆,而是通过多元形态并进、持续场景验证和生态协同推进的。Ray-Ban meta的“减配式”产品策略、小米AI眼镜的迅速亮相与热销,都证明了这一路径的有效性。

在市场竞争中,AI眼镜的市场格局正展现出与新能源汽车相似的轨迹。meta作为范式定义者,将AI眼镜从实验品推向潮流消费品;小米凭借供应链、渠道、资金等优势,成为智能眼镜赛道的强劲力量;Rokid则通过技术研发和差异化优势,在行业中立足。

夸克眼镜则依托阿里的互联网基因和流量转化能力,将碎片化场景串联起来,让AI眼镜成为内容和信息的载体。这些玩家在生态整合和普及推广方面展现出强大攻势,但AI眼镜赛道仍处于早期阶段,格局未定。

除了这些巨头,还有一些低调的力量在默默运作。歌尔股份、立讯精密、蓝思科技等曾经的果链巨头,已转身投入AI眼镜大战。它们为AI眼镜产业的崛起提供了关键支持。

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Rokid创始人祝铭明显然更倾向于长期主义。他希望避免因过早发布半成品而损害口碑,定位是在市场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而曾被元宇宙浪潮席卷的字节跳动,也正通过抖音这一流量入口,重新审视AI眼镜市场的机会。

在这个关键时刻,所有参与者都做出了相同的选择:在AI眼镜这片蓝海尚未完全拥挤之前,率先出击,抢占先机。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