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星之低语》:蔡浩宇的AI对话游戏实验,是游戏还是社交新形态?

   时间:2025-08-23 19:16:09 来源:字母榜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一款名为《星之低语》(Whispers from the Star)的AI对话游戏在Steam平台上线,引起了游戏与AI陪伴从业者的广泛关注。这款游戏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玩家需通过远程通讯,与流落外星球的女主角Stella进行互动,旨在拯救她脱离困境。据悉,《星之低语》由米哈游创始人蔡浩宇主导的新公司Anuttacon制作,是其创业项目之一,游戏采用了虚幻5引擎,将虚拟人对话融入科幻外星剧情框架,为AI在游戏玩法中的应用带来了一场实验。

体验过游戏demo后,游戏/AI陪伴从业者倪森评价道:“游戏画面精美,但核心内容主要集中在与女宇航员的聊天上。”事实上,“和AI对话”正是该游戏的唯一玩法,这一看似单调的交互模式却在首发时获得了86%的好评。然而,也有玩家表示不满,认为“与AI聊天的比重过大,故事性内容不足”,甚至有玩家直接称其为“Character AI”的翻版。游戏目前仅支持英文交互,这也让部分国内玩家失去了兴趣。

谈及AI社交领域,过去两年中,该领域经历了快速增长,角色扮演、恋爱陪伴平台层出不穷。然而,进入2025年,AI社交/陪伴圈似乎陷入了一种“横盘”状态。据Business for Apps数据显示,Character AI的月活在2025年1月约为2000万,较2024年年中有所缩减。在国内,星野、猫箱等产品也传出资源收缩的消息,上半年投放和新增下载量均出现下滑,至今仍未出现稳定百万级DAU的头部产品。

在用户增长乏力和产品运营ROI困境的背景下,AI对话的娱乐向产品亟需新业态的出现。随着Anuttacon等游戏厂商的加入,套上游戏外壳的AI对话/陪伴似乎即将迎来2.0时代。在Steam商店页面,游戏宣传文案中写道:“你的话,是她唯一的生命线。”这句话不仅富有致敬意味,也让人们想起了十年前的一款名为《生命线》的游戏。那款游戏同样设定了玩家意外连上迷失在宇宙中的宇航员,通过文字交流帮助其做出选择的剧情,但《生命线》的剧本是预设好的,玩家只能在给定的选项中进行选择。相比之下,《星之低语》得益于大模型的驱动,玩家与女主Stella的交互更加自由。

倪森在看到《星之低语》时也想到了《生命线》,但他认为,《星之低语》的AI对话交互体验十分出色,女主Stella的语言表达流畅,能够准确解析用户的复杂信息。“作为AI原生游戏的第一步,还是有一定价值的。”然而,在他看来,这款游戏更多是在AI对话模型上“堆料”,游戏性方面的挖掘则相对不足。虽然游戏在情节设计上有一套剧情结构支持,引导用户进入下一个章节,但内容的呈现相对简单。“以游戏的标准来看,这甚至不能算一个半成品,只能说是一个demo。”

与十年前的《生命线》类似,《星之低语》的操作只有“说话”这一个选项,不过从预设的选项变成了玩家的自由发挥。没有预设的选项树,玩家与Stella的每一句对话都实时影响她的行动与剧情走向。高自由度的设定下,许多玩家并不会单纯停留在通关任务的目标上。然而,在实际体验中,一旦玩家与Stella闲聊过多,她会“生气”并将对话引导回剧情主线上。倪森认为,高自由度下的剧情结构有可能成为影响玩家体验的负向因素。传统游戏行业中,游戏策划/设计师会规划好玩家的理想通关时间,确保玩家在适当的时间和流程中获得最优的游戏体验。而当这一流程交由AI判断时,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游戏性和叙事性。

在《星之低语》的社群中,“像Character AI”这一表述频繁出现。由于游戏目前主要是海外玩家(最早在美国区试跑,且需要英文对话),玩家们更多联想到的是Character AI而非国内的星野、猫箱等产品。由于缺少游戏层面的其他玩法,导致在体验上,《星之低语》更像是一个带有剧情章节结构和目标/奖励机制的虚幻5版本的大型AI陪伴产品。

倪森认为,《星之低语》的受众可能与AI陪伴类产品的用户有一定重合,但在传统游戏玩家群体中,符合这一画像的群体可能还是少数,且游戏只有英文版,在国内用户的覆盖面更低。针对游戏的对话能力建设,官方并未透露太多信息,但BosonAI联合创始人李沐在B站的游戏实况视频下评论道:“创业后接的第一个项目。为她手标了很多数据。”显然,在模型策略层面,《星之低语》进行了大量语料微调,并针对对话边界设置了诸多底层逻辑,以确保整体对话效果。

尽管首周收获了超85%的好评,但《星之低语》也收到了一些差评,主要集中在“流程偏短、纯聊天无聊、记忆不稳等问题上”。在倪森看来,蔡浩宇团队制作的这款“大型AI对话demo”更像是在技术应用层面的“探路”,而非打磨出一个新的产品形态。“他们可能是想展示一下在AI对话方面的成果,然后用游戏工业的包装了一下。”

上线第一周,除了游戏性方面的讨论,《星之低语》的用户条款权限也引发了争议。许多玩家在Steam讨论区引用了开发方隐私政策中关于“聊天通信与相关记录”与“语音录音”两类数据会被收集处理的情况。这意味着玩家在游戏中通过麦克风说的所有话,都有可能成为模型的训练语料。这导致玩家社区内出现了一些不满的声音。资深游戏玩家熊伟在体验了游戏后,也对收集用户对话信息的行为表示不满。

“这是一个AI驱动、宣称自由开放交互的游戏,用户难免会说一些‘不安全’的内容。”熊伟解释了他不满的原因。虽然记录用户行为数据在游戏行业司空见惯,但行为数据并不代表玩家本身的观点或价值。然而,在AI驱动下的《星之低语》中,玩家的发言都是实时“创造”的,这些对话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玩家本身。出于好奇,很多用户会试探模型的能力边界,进而留下一些“不安全”的对话内容。对于熊伟等玩家而言,这样的内容不应该被“泄露”给平台方。“采集了我的对话数据这件事,让我感觉玩游戏的时候在被监视。”熊伟坦言道。

在AI社交/陪伴领域,这样的情况并不稀奇。近两年的头部AI对话/陪伴产品中,将“用户内容可用于改进服务(包括训练模型)”写进隐私政策的情况并不罕见。Character AI的隐私政策就明确列出会收集聊天内容、语音(若使用语音功能)等,并用于产品改进等用途。事实上,绝大部分AI对话产品都有着类似的协议。但与AI社交产品的免费体验门槛不同,Steam等平台上的游戏大都是需要付费买断的,因此花了钱的玩家自然会更在乎体验游戏过程中的“安全性”。

除了用户隐私方面的争议,《星之低语》在AI技术的应用上也面临一些挑战。尽管游戏背后的AI对话能力有着一整套模型工业链路,但由于受制于大模型的特性和资源需求,游戏只能在云端进行实时推理,这可能导致延迟等问题。在实际体验中,熊伟就注意到了音画不同步的情况。“我玩的时候有点音画不同步,应该是网络的问题,能感受到上传到云端带来的延迟。”

尽管如此,《星之低语》仍然算是AI能力上经过反复打磨的产品。除了Anuttacon,业内已有一批厂商在打磨AI玩法。在今年年初的CES2025上,国产厂商上海钛核展示了新作《动物朋克》的demo,其中就展示了不少最新的AI玩法。比如,主角在游戏内的屏幕上简单地涂画几笔后,就能自动生成一艘飞船的造型。《动物朋克》的大多数交互都将使用语音输入的方式来实现,而实时对话效果背后,同样是由大语言模型驱动的AI NPC。不过,与《星之低语》的AI推理环节全部在云端不同,《动物朋克》是在本地的显卡进行运算处理后再生成文本、语音以及控制NPC的表情指令等内容,并实时反馈给玩家。

熊伟作为一名资深游戏爱好者,并不排斥AI赋能的游戏玩法变化,这也是他体验《星之低语》的原因。“我就想知道他下面的冒险是什么,我想看看接下来的场景,或者说看看这个故事到底能怎么发展。”谈及游戏体验,熊伟表示,AI对话这种交互模式还是给他带来了一定的新鲜感,但他也坦言,没有中文版的情况下,国内玩家很难获得沉浸式的体验。而另一位从未接触过AI对话/陪伴类产品的资深游戏爱好者陈思芸,在体验了30分钟的《星之低语》后,选择了退款。“这就是一个AI聊天功能,找ChatGPT也差不多,ChatGPT还不需要专门花钱。”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