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于第五届“小包公杯”法律实证分析征文比赛颁奖典礼上,一项重大科技创新震撼亮相——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王燕玲教授团队成功推出了中国首个专注于法律领域的垂直大模型:“小包公法律内容大模型”。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标志着中国法律科技领域正式迈入人工智能(AI)原生时代的新纪元。
“小包公法律内容大模型”的发布,被视作法律界的一次革命性飞跃。该模型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认证,采用双引擎架构设计,结合了先进的通用大模型与专业垂直大模型的优势。这一创新设计确保了模型既具备广泛的知识基础,又能在法律专业领域内深入探索,真正实现了“博古通今,专精法律”的目标。
该模型的数据积累堪称庞大,整合了超过2亿份真实裁判文书和420万部现行法律法规,相当于将中国司法体系的智慧与经验高度浓缩于一个AI系统中。借助先进的法律知识图谱与检索增强生成技术,模型能够迅速在海量法律条文中定位相关条款,为复杂法律问题提供精确解答。
对于法律从业者而言,“小包公”带来的变革尤为显著。其提供的每个答案均具备可追溯性和可验证性,这意味着律师无需再耗费大量时间翻阅卷宗寻找判例,法官也能迅速获取处理类似案件的依据,从而极大提升了整个法律服务行业的工作效率。
在发布会上,王燕玲教授难掩激动之情,她表示这款模型不仅是法律专业人士的强大工具,更为法律研究和教育开辟了新的道路。随着数据的不断积累和算法的优化,法律科技的发展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加速度。
“小包公”的应用场景广泛,从案件分析、法律文件撰写,到法律咨询、判例检索,几乎涵盖了法律工作的各个方面。对于法学院新生而言,这位“AI导师”能够提供宝贵的专业指导;而对于经验丰富的律师来说,这位“智能助手”则能显著提升其工作效率。
法律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小包公法律内容大模型”的发布无疑是这一趋势中的重要里程碑。随着社会对法律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如何借助科技力量提升法律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已成为法律行业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
“小包公”的诞生,不仅让古代清官的公正精神在AI时代焕发新生,更预示着中国法律行业即将迎来一场深刻的智能化变革。当法律与人工智能相遇,正义的天平或将更加精准,为社会的公平正义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