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立秋时节的到来,全国范围内的蚊虫叮咬问题愈发严峻,这也使得防蚊驱蚊产品成为了消费者的关注焦点。然而,在线上销售平台上,一些驱蚊产品却存在着乱象。
不少商家打着“驱蚊、防蚊”的旗号推销产品,但实际上这些产品并未获得必要的“三证”(农药登记证、生产许可证、产品标准证)。为了吸引消费者,这些产品往往使用“精油”、“防护”等字眼进行替代,并以“纯植物”、“无农药”、“母婴适用”等作为卖点。这些宣传手段不仅误导了消费者,还可能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潜在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产品还宣称具有“驱蚊率100%”的效果,甚至声称适用于儿童等特殊人群。然而,这些说法往往缺乏科学依据。根据相关规定,防蚊驱蚊类产品属于农药范畴,农药广告中不得含有说明有效率、功效安全性断言等内容。因此,标注“适用于儿童、孕妇”等字样属于误导性宣传。
“纯植物”驱蚊产品也未必安全。虽然植物成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具有一定的驱蚊效果,但未经毒理试验确定的产品仍存在潜在风险。合规的驱蚊产品应该标注毒性等级,以便消费者在购买时进行甄别。消费者在购买驱蚊产品时,应仔细查看产品标签和说明书,认准“三证”,不盲目相信广告宣传。
据天眼查信息显示,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驱蚊产品相关企业超过9700家。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省和江苏省的驱蚊产品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前列,两个省份的企业数量总和超过4900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50.7%。这一数据反映了驱蚊产品市场的繁荣和竞争态势。
然而,市场的繁荣背后也隐藏着一些问题。据天眼查风险数据显示,涉及司法案件的驱蚊产品相关企业约占总数的7.8%。这些案件可能涉及产品质量、知识产权纠纷、虚假宣传等多个方面,给消费者和市场带来了不良影响。
因此,消费者在购买驱蚊产品时应保持警惕,选择正规渠道和知名品牌的产品。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驱蚊产品市场的监管力度,打击虚假宣传和非法生产销售行为,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