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贝壳在买方市场下的深度变革与增长新路径

   时间:2025-08-30 21:06:40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贝壳近期公布的财报显示,房地产市场在逐步企稳之际,公司交出了稳健的业绩答卷。在8月26日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中,贝壳总交易额(GTV)达到8787亿元,同比增长4.7%;净收入为260亿元,净利润则为13.07亿元。

随着房地产市场进入存量时代,买方市场的特征愈发明显。购房者拥有更多选择,话语权增强,对服务平台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贝壳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彭永东在业绩会上指出,公司正面临规模与效率平衡、消费者需求变化以及技术迅猛发展的多重挑战。

贝壳通过聚焦“一体三翼”战略,在房地产交易、租赁、家装家居以及贝好家业务上实施精细化运营,应用AI技术推动产品迭代,以此驱动服务升级和流程重构,从而提升运营效率。这些举措标志着贝壳正在开启一场深度变革,旨在释放平台的更大潜力。

作为贝壳的基本盘,经纪业务是运营提效的关键领域。过去,贝壳主要依赖ACN合作网络和真房源策略,构建了“好资产”和“交易安全”的稀缺价值。截至6月末,平台活跃门店数量达到5.87万家,活跃经纪人总数为49.15万。

然而,在行业增速放缓、买方市场到来的背景下,交易周期延长,经纪人获客转化的难度增加。同时,市场需求发生显著变化,消费者需要更多专业建议和辅助决策,业主则希望通过专业操盘提升房产曝光度和竞争力。AI时代使消费者更加重视情感链接,希望服务者能提供情绪价值。

彭永东认为,中国地产市场的变革使得新的稀缺性体现在“买对房的认知”、“卖好房的操盘能力”以及“共情客户带来的情绪价值”。贝壳的任务是为这些价值创造清晰的实现路径,塑造新的增长模式。

为了实现从规模到效率的转型,贝壳注重效率驱动增长,激活网络潜能,提升单点效率。彭永东强调,大型组织往往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换取规模,而贝壳现在要挑战这一悖论。贝壳通过优化平台管理机制、精细化运营等核心抓手,提升服务能力,更紧密地回应消费者需求。

在经纪人管理方面,贝壳通过运营房源维护分、好房产品等方式,提升房源维护能力,引导聚焦去化,提高成交转化率。同时,推进门店科学管理,以区域共治理事会为核心,实施门店积分制、品效商圈等举措,改善网络合作生态和匹配效率。截至6月末,贝壳已建立1899个区域共治理事会和534个品效商圈,实现多门店协同作业和资源共享。

品效商圈是贝壳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对于服务水平高的区域,贝壳授予品效商圈标签,使该商圈内的所有门店都能获得相应权益。这种方式促进了不同品牌门店之间的合作共赢,推动了整体服务水平和效率的提升。据称,品效商圈店均效率较非品效商圈高出1.44倍。

AI技术的应用也成为贝壳生产力提升的关键动力。基于平台多年积累的海量房产交易与用户行为数据,贝壳针对不同角色开发出多种AI应用产品,推动房产经纪服务的智能化变革。例如,面向房产经纪人,贝壳推出了AIGC营销和AI CRM产品,助力多模态内容生成、数据分析、线索挖掘以及客源管理等。

在新房业务上,贝壳通过AI智能体“千机”提升盘源管理精度,激活更多存量项目;通过AI助手“千智”,助力服务者激活客户需求,降低匹配难度。面向C端购房者,贝壳上线了AI服务助手“布丁”,提供在线市场行情分析、全城找房、房源对比等服务。

这些举措为贝壳的“一体”业务奠定了坚实基础。在4至6月期间,贝壳二手业务单量同比提升26%,GTV达到5835亿元,同比增长2.2%;新房单量同比提升19%,GTV实现2554亿元,同比增长8.5%。

技术驱动经营提效的同时,也为贝壳的房屋租赁、家装家居、贝好家等业务提供了强劲动力。在4至6月期间,贝壳非房产交易服务业务的净收入占总净收入的比例达到41%,其中房屋租赁业务增长尤为强劲,净收入同比增长78%,在管房源规模超过59万套。

在家装家居业务方面,贝壳根据客户需求,融合设计师资源,推出可灵活配置的家装模块,快速为客户提供家装解决方案。同时,贝壳依托社区交易签约中心开设家装精品店,布置基于社区户型的真实家装案例样板间,提升用户信任度和便利性。

在交付力方面,贝壳识别出平台上超过2600位优质项目经理,聚焦这部分服务者,提升服务者效率、收入和C端客户体验。基于“AI提案”“轻量化BIM”等数字化工具,贝壳优化了家装作业流程,显著提升了销售环节作业效率。

针对新业务贝好家,贝壳明确了轻资产商业模式,将以大数据分析和AI算法为基础,为合作伙伴提供C2M产品解决方案、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等综合服务。通过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贝壳正在变革增长路径,将精细化运营渗透至各业务的各个方面,重塑业务流程和组织形态。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