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逐际动力张巍:机器人落地难点在于“最后一公里”的运营与维护

   时间:2025-09-02 13:08:23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近年来各大展会上,一个引人注目的场景反复上演:观众和工作人员纷纷抬腿,猛踹一台小型双足机器人,而这台机器人在踉跄中躲避,又迅速站稳。这一幕的主角——逐际动力及其双足机器人,已成为不少人心中的流量明星。然而,若认为逐际动力仅是一家专注于机器人腿部的公司,那便大错特错了。

逐际动力的创始人张巍怀揣着更大的愿景:他希望公司能成为“具身智能领域的英伟达”。在这个炙手可热的赛道上,逐际动力的定位显得尤为独特。当众多厂商聚焦于大脑的故事,甚至将VLA作为宣传口号时,张巍却认为,当前具体模型的性能并非首要关注点。

张巍强调,目前大脑技术尚缺乏统一方案,烧钱堆真机数据并非有效路径。关键在于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对操作任务有用的信息,他称之为生产具身模型的“工业母机”。基于这一理念,逐际动力致力于提供本体、小脑以及模型开发工具链,助力下游客户打造强大的大脑。

张巍坦诚表示,逐际动力并未掌握进入具体场景的Know-how,因此在商业选择上,公司相较于多数机器人企业,更像是“后退了一步”。他通过三个字母IDS来描绘目标客户画像:Innovator(创新者),包括科研院所和科技公司;Developer(开发者),根据现有技术开发新功能;System Integrator(系统集成商),整合技术和功能,制定落地方案。

逐际动力的人形机器人Oli,正是其技术理念的体现。然而,张巍对于机器人落地的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认为,让机器人替代人类,是一个容易让人产生幻觉的愿景。机器人的软硬件固定投入,在整个价值链条中仅占10%-20%,后续的部署和维护才是最大的成本。

张巍指出,当前机器人行业落地的常态是,尽管人形机器人看似能替代工人,但实际操作中往往需要配备多名顶尖算法博士。项目越多,公司反而赔得越多。他直言:“机器人落地的最后10%,足以让前面的90%功亏一篑。”

在与《智能涌现》的对话中,张巍分享了他对机器人落地的观察、对机器人形态之争的看法,以及对当前大火的机器人大脑技术的见解。他强调,尽管具身大脑是一项有价值的技术变量,但若商业模式不清晰,落地场景不明确,盲目进军工厂等场景,只会让公司陷入赔钱的泥潭。

对于如何推进机器人落地,张巍表示,人形机器人虽短期内难以看到立即应用,但长期来看,它是CAPEX的最优解。逐际动力选择专注于腿部和人形机器人,是因为这是新的领域,需要小脑AI化来缩短开发周期。他坚信,人形机器人最能发挥大脑的价值。

在数据问题上,张巍认为,虽然真机数据对于开发模型至关重要,但它并非未来机器人落地的关键变量。他更关注仿真数据和互联网视频数据,希望找到高效使用数据的方法,以降低数据成本,提高模型生产效率。他强调,具身智能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在数据上实现降维打击,找到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生产模型路径。

张巍还提到,逐际动力并不直接服务终端用户,而是服务于创新过程,通过提供本体、小脑和模型开发工具链,赋能千行百业的开发者。他坦言,逐际动力在落地场景上相对审慎,更愿意与IDS客户共同探索。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