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茶产业绿色发展领域迎来重要突破——全国首个“茶叶碳足迹数字化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牵头,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研发,旨在构建覆盖茶叶种植、加工、流通全链条的碳足迹精准核算体系,为农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提供技术支撑和实践样本。
平台通过建立标准化核算模型和动态数据库,实现了茶叶生产各环节碳排放的量化追踪。消费者扫描产品二维码即可获取从茶园到茶杯的碳足迹数据,直观了解产品的“绿色指数”。据研发团队介绍,该平台未来将与碳汇交易市场对接,推动茶产业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助力行业实现“双碳”目标。
在生态低碳茶领域,我国已取得国际认可。联合国粮农组织“一国一品”项目近日将中国生态低碳茶纳入全球推广案例。数据显示,目前全国16个省份已建立超10万亩生态低碳茶园,辐射带动面积超过百万亩。这些茶园通过采用有机种植、智能灌溉、生物防治等技术,单位产量碳排放较传统模式降低30%以上。
据天眼查信息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茶叶相关企业超过163.5万家。从地域分布看,福建省以28.6万家企业位居首位,云南省以21.3万家紧随其后,两省与第三位的某省(原文未明确具体省份)合计占比达40.06%。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行业规模持续扩大,但风险监测数据显示,约8.66%的企业存在经营异常情况。
近期举办的生态低碳茶发展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农业减排固碳技术展开深入交流。会议提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低碳标准体系,推动生态茶园认证与金融支持、市场准入等政策挂钩。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表示,通过数字化平台与低碳技术的结合,我国茶产业有望在五年内实现碳排放强度下降20%的目标。
随着碳足迹管理成为行业新赛道,多家龙头企业已启动相关布局。某知名茶企负责人透露,其位于福建的智慧茶园已接入碳足迹平台,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环境数据,为产品贴上“碳标签”。业内人士认为,这种透明化的环境信息披露将重塑消费者选择标准,推动全行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