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科学咖啡馆 | 万物智联启新思,科企协同促发展 ——CWSN2025 “云边端协同智能” 科企沙龙在杭成功举办

   时间:2025-09-10 23:08:03 来源:互联网编辑:汪淼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2025年9月6日,作为CWSN2025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万物智联智能技术标准驱动下的物联网科学咖啡馆·科企沙龙-云边端协同智能”活动在杭顺利召开。本次科学咖啡馆活动以“云边端协同智能”为核心议题,汇聚高校科研力量与企业创新实践代表,搭建起前沿技术交流与产业落地对接的高效平台,为物联网领域的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活动由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浙江工业大学主办,杭州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浙江省智能技术标准创新促进会承办,杭州安恒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推动;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周力军出席并致辞;浙工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姚信威与健行特聘教授池凯凯、安恒信息首席技术官刘博共同担任沙龙主持,确保了沙龙在学术高度与产业贴合度上的精准平衡。

周力军在致辞中提到,当前全球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深入推进,物联网、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融合创新,推动社会进入万物互联、智能协同的新时代。物联网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基础设施,其发展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需要标准引领和生态协同。智能技术标准是物联网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支撑,而“云边端协同智能”作为实现高效、可靠、实时智能服务的重要架构,正在成为推动物联网从“连接”走向“智能”的核心路径。在此背景下,举办本次“科学咖啡馆”活动,聚焦“万物智联”与“云边端协同智能”,对于促进学术交流、推动技术创新、深化产业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沙龙现场,来自高校与企业的9位嘉宾围绕云边端协同智能及物联网相关领域的关键技术、实践案例与未来方向展开精彩分享: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朱弘恣聚焦“跨场景在线移动智能推理关键技术”,深入剖析了移动场景下智能推理技术面临的挑战与突破路径,为多场景智能应用落地提供了理论支撑;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董玮带来“物联网机密感知计算”主题分享,从数据安全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在物联网感知环节保障数据机密性,为物联网安全体系建设提供新思路;

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东方以“从边缘到终端:AIoT智能模型的自适应部署与协同演进”为核心,阐述了智能模型在边缘与终端设备间的高效部署策略,助力AIoT技术更贴近实际应用场景;

杭州安恒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王聪先生结合企业实践,分享了“城市级低空经济安全保障思考与探索”,针对低空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的安全需求,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保障方案;

河海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韩光洁深耕“水声传感器网络中多维度动态信任管理机制研究”,为水下物联网的稳定运行与数据可信传输提供了技术解决方案;

北京师范大学长聘教授王田通过“边缘智能及其技术落地案例”,将边缘智能技术与实际应用场景相结合,展现了边缘计算在各行业的落地价值;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龚伟介绍了“面向泛在环境的无源蓝牙传输系统”,突破传统蓝牙传输对电源的依赖,为泛在物联网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技术选择;

利尔达科技集团范远航先生聚焦产业落地,分享“利尔达AIoT模组助力AI+机器人产业落地”的实践经验,展现了模组技术在AI与机器人融合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杭州云深处科技有限公司李美潼女士则带来“云深处科技在四足机器人行业应用分享”,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四足机器人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为机器人技术与产业融合提供参考。

嘉宾分享结束后,现场围绕“云边端协同智能技术如何加速物联网产业升级”“高校科研与企业需求如何实现更深度对接”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与会者纷纷表示,本次沙龙不仅搭建了高校与企业间的沟通桥梁,更让前沿技术与产业需求实现了精准对接,为未来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次“云边端协同智能”科企沙龙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丰富了会议的内容维度,更以“科学咖啡馆”的开放协同理念,为物联网领域的创新发展凝聚了智慧力量。未来,杭州市科协将搭建更多此类跨界交流平台,推动科研成果加速转化,助力物联网产业在智能技术标准驱动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9月6日-7日召开的CWSN2025会议是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的第十九届中国计算机学会物联网大会,旨在为物联网研究者、开发者、企业和用户提供一个学术交流、技术研讨和应用分享的综合性平台,交流有关物联网研究与应用的成果和经验,探讨物联网研究与应用所面临的关键性挑战问题和研究热点,促进物联网理论与技术的发展与产业应用。本次“万物智联智能技术标准驱动下的物联网科学咖啡馆·科企沙龙-云边端协同智能”活动为其中一个重要环节。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