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雷军“定价调整”背后:存储涨价潮下,国产存储崛起窗口已至

   时间:2025-10-31 01:12:28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一向以“极致性价比”作为核心卖点的红米手机,近期在定价策略上遭遇了不小的挑战。10月下旬,红米K90系列新机发布后,其定价策略引发了外界的广泛讨论。标准版12GB+256GB内存版本定价2599元,而同系列12GB+512GB版本价格却飙升至3199元,两者间高达600元的价差,让消费者和市场都感到意外。

面对外界质疑,小米集团高管迅速作出回应。雷军与卢伟冰先后通过社交媒体宣布,红米K90系列将进行价格调整,并解释了定价背后的成本压力。卢伟冰坦言,全球供应链成本上涨,尤其是存储芯片价格的飙升,对红米新品定价造成了直接影响。雷军也补充道,内存价格的上涨幅度远超预期,给产品定价带来了巨大挑战。

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红米K90系列手机在存储芯片选择上颇为考究,采用了SK海力士和三星等头部供应商的高端产品。其中,K90 Pro Max更是搭载了SK海力士LPDDR5X 9600内存和三星UFS4.1闪存,这些高端芯片在数据读写速度和功耗控制方面表现出色,但也带来了成本的大幅增加。

存储芯片价格的上涨,与全球供应链的调整密不可分。市场研究机构集邦咨询的调查显示,三星电子、SK海力士和美光等DRAM原厂,正将产能优先分配给高阶服务器DRAM和HBM,导致手机、PC等消费电子设备所需的存储芯片产能被挤压。预计2025年四季度,旧制程DRAM价格涨幅将依然可观,新世代产品涨势则相对温和。而到了10月,这一预期被进一步上调,一般型DRAM价格季增幅度从8%—13%上修至18%—23%,且价格后续走势“很有可能再度上修”。

然而,存储芯片价格的上涨并非全然是坏事。北京超弦存储器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赵超指出,国际巨头的产能调整,正为国内存储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国产替代,正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

近期,芯片巨头SK海力士和三星电子相继公布了三季度业绩,数据令人瞩目。三星三季度营收达86.1万亿韩元,同比增长8.85%;营业利润12.2万亿韩元,同比增长32.9%,创近三年新高。其中,存储芯片销售额同比增长20%至26.7万亿韩元,同样创下历史新高。SK海力士方面,三季度营收24.45万亿韩元,同比增长39%;营业利润11.38万亿韩元,同比暴增62%,几项数据均刷新历史纪录。公司还宣布,已完成与主要客户关于2026年HBM供应的全部谈判,并已锁定2026年所有DRAM和NAND产能的客户需求。

那么,究竟是谁在抢购存储芯片呢?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分析认为,存储芯片价格上涨的核心动因在于供需失衡。在供给端,全球主流厂商启动战略性产能调整,部分缩减传统DDR4与NAND产能,同时将产能向DDR5、HBM等高附加值先进制程倾斜,造成成熟制程供给紧张。而在需求端,AI革命催生的算力需求爆发成为核心驱动力,全球的云服务商、AI巨头、算力及数据中心都将存储芯片视作刚需。

摩根士丹利预测称,存储行业有望开启一个持续数年的“超级周期”,市场规模或将在2027年迈进3000亿美元。这一趋势既重塑了全球存储市场的整体格局,也为国内存储企业创造了承接替代订单、寻求产业突破的关键节点。

赵超表示,此轮周期为国内存储企业带来了非常好的发展机会。不同于过去由“库存—去库存”造成的自然涨落周期,当前周期是由AI对存储器(尤其是DRAM)的新增需求驱动形成的,持续时间应该会更长。这对于国内企业的盈利能力建设和扩产计划都是重大利好,利润增加能直接提升企业研发投入总量,而研发投入的提升,又能为未来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更健康的增长奠定基础。

随着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整体进步,国内的存储企业正迎来并接住行业变革的窗口。万德数据显示,存储器指数近一年累计收益率高达98.92%,近6个月、近3个月分别录得80.62%、59.42%的涨幅。A股市场中,佰维存储、江波龙等存储芯片板块股价集体飘红。截至10月30日收盘,佰维存储已连续八个交易日收涨,股价年内累计涨幅已达118.96%,市值突破600亿元大关;江波龙过去两个交易日内盘中均一度涨超10%,年初至今的股价涨幅高达229.07%,市值突破千亿大关。

以江波龙为例,其2025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67.34亿元,同比增长26.1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13亿元,同比增长27.95%。其中,2025年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5.39亿元,同比增长54.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98亿元,同比涨幅达到惊人的1,994.42%。公司自研主控芯片累计部署量已突破1亿颗,关键技术投入继续有序向长期竞争优势转化。公司自主设计并成功流片了首批UFS自研主控芯片,搭载公司自研主控的UFS4.1产品整体性能表现优秀。

从消费电子产业面对的成本压力,到存储芯片公司业绩爆发与技术突破,国内存储企业的崛起并非偶然。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分析称,在需求爆发、巨头调整窗口期,国内企业以技术驱动业务发展布局,不仅实现了自身的跨越式增长,更推动国产存储从“性价比替代”向“技术赶超”迈进。全球存储市场的格局重构,已然箭在弦上。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