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AI开源见解论坛上,蚂蚁开源与Inclusion AI联合推出的《全球大模型开源开发生态全景与趋势报告》2.0版引发行业关注。该报告依托GitHub平台数据,结合OpenRank算法对全球AI开源项目进行深度分析,覆盖AI Agent与AI Infra两大技术方向,共收录114个高活跃度项目,涉及22个细分领域,为观察全球AI开源生态提供了量化视角。
报告揭示了全球AI开源生态的显著特征:62%的开源项目诞生于2022年10月“GPT时刻”之后,平均生命周期仅30个月,呈现高速迭代态势。从开发者地域分布看,约36万名全球开发者参与相关项目,其中美国贡献24%的核心力量,中国以18%的占比紧随其后,印度、德国、英国位列三至五位。值得注意的是,中美两国在开源策略上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厂商更倾向于开放权重模型,而美国头部企业多采用闭源模式。蚂蚁开源技术委员会副主席王旭将此比喻为“数字积木共享”,强调中国在开源生态中的积极角色。
AI编程工具的爆发式增长成为报告核心发现之一。这类工具通过自动生成、修改代码,显著提升开发效率,已成为开源社区最活跃的领域。从形态上看,工具分为“命令行工具”(如Google的Gemini CLI)和“集成开发环境插件”(如Cline)两类:前者以轻量化、灵活性见长,后者则侧重开发流程整合。数据显示,2025年新推出的AI编程工具平均获得3万以上开发者“Star”关注,其中Gemini CLI开源仅3个月便收获超6万星标。王旭团队分析指出,模型厂商多从命令行工具切入市场,而注重用户体验的团队则优先开发集成开发环境插件,两种技术路线共同推动编程效率变革。
报告进一步指出,大模型能力的提升正在重塑开发者工作模式。随着AI工具承担更多重复性任务,程序员将更专注于创意设计和复杂问题解决。这一趋势可能引发软件开发行业分工模式的深刻调整,全球开发者对“AI助手”的需求持续攀升。例如,在代码审查、测试用例生成等环节,AI工具已展现出替代人工的潜力,而人类开发者则转向架构设计、算法优化等高价值领域。
论坛同期发布的2025大模型发展时间线全景图,系统梳理了当年1月以来国内外主流厂商的大模型发布动态,涵盖开放参数模型与闭源模型,并标注了模型参数、模态等关键信息。该图通过可视化方式呈现厂商竞争态势,为开发者和社区提供了直观的参考工具。例如,图中清晰展示了中美企业在模型规模、应用场景等方面的差异化布局,以及欧洲厂商在垂直领域的技术突破。
报告还归纳了当前大模型发展的五大关键方向:其一,中美开源与闭源路线分化加剧;其二,MoE架构推动模型参数规模化;其三,强化学习成为提升模型推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其四,多模态模型加速普及;其五,模型评价方式分化为主观投票与客观评测两种模式。这些趋势共同勾勒出全球AI开源生态的演进路径,反映出技术、市场与政策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复杂图景。例如,在模型评价领域,学术界更倾向客观评测指标,而商业应用则依赖用户主观反馈,这种分化正推动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