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人士罗永浩与连锁餐饮品牌西贝之间爆发了一场公开争执,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预制菜使用与餐饮业发展模式的广泛讨论。这场风波不仅涉及双方对预制菜定义的激烈交锋,更将消费者权益、行业规范以及餐饮业未来走向等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
事件的导火索是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在西贝用餐时发现菜品多为预制菜,且价格偏高,体验感不佳。他呼吁相关部门立法,要求餐馆明确标注是否使用预制菜。此言一出,立即引发了舆论的强烈反响。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迅速回应,否认使用预制菜,强调所有菜品均由中央厨房制作,符合国家规定,并指责罗永浩的言论损害了品牌声誉,表示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权。
面对西贝的否认,罗永浩并未退缩,反而宣布悬赏十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随后,他在直播中展示了西贝部分食材的包装,指出其含有添加剂且保质期长达18个月,质疑西贝“现做”的说法。西贝则以推出“罗永浩菜单”作为反击,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
随着争执的升级,贾国龙通过网络公开道歉,称“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但同时将罗永浩称为“网络黑社会”。罗永浩则反击称自己也是消费者,并未感受到被当作“初恋”对待。这场争执逐渐演变为社会对预制菜接受度的大讨论,众多餐饮品牌如胖东来、海底捞、老乡鸡等也被卷入其中。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态度普遍较为负面,认为其缺乏“锅气”和新鲜度。然而,餐饮业和商界对预制菜的态度则更为复杂。有人支持消费者,反对预制菜;有人则支持预制菜或餐饮业的发展;甚至有人从争论中超脱出来,单纯共情并支持“老板群体”。这种分歧反映了预制菜在餐饮业中的争议性地位。
预制菜的定义和监管标准是这场争执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国家对预制菜的定义与消费者心目中的理解存在差异。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通知,预制菜是指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然而,这一定义排除了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和简单加工的净菜等,引发了连锁品牌餐厅的争议。这些餐厅可能主打“新鲜现做”概念,但实际操作中却依赖中央厨房配送的预加工半成品。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抵触情绪主要源于防腐剂和长保质期问题。然而,科技的发展使得在不使用防腐剂的情况下实现长保质期成为可能。高温杀菌和急速冷冻是两种主流方法。高温杀菌通过无菌环境烹饪后抽真空密封,再送入高压杀菌釜进行杀菌;急速冷冻则是将菜品烹饪后迅速冷却,通过专业速冻生产线进行急速冷冻,并在-18℃的冷链环境下储存、运输和销售。尽管这些方法有效,但对冷链物流的依赖极高,增加了运输和储存成本。
中餐烹饪工艺的复杂性也使得预制菜在口味上难以与现做菜相媲美。爆炒等中餐特色工艺难以通过工业化设备完美复制,导致预制菜口味存在差距。同时,工业加工对食材营养成分的影响也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尽管新鲜的蔬菜在冰箱中存放几天也会损失营养成分,但消费者仍希望能在节省时间的同时,尽量保留食材的营养。
日本的预制菜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在快节奏、高龄化、独居家庭增多的社会背景下,预制菜因其便利性而受到欢迎。日本食品工业通过研发更优化的加热曲线、更好的锁鲜包装以及添加功能性营养素等工艺,减少了加工对营养和风味的负面影响。同时,日本建立了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确保预制菜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个链条都处于严格的低温环境中。
在中国,预制菜行业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消费者选择餐厅不仅是为了果腹,更是为了体验中餐文化和“手艺”。如果商家未明确告知而使用了预制菜,甚至将其作为现做菜品标出高价,就构成了信息不对称,侵犯了消费者的核心利益。然而,在利益高度分散、从业者众多的中国餐饮业中,告知客户使用预制菜或中央厨房并非易事。
预制菜不仅是一种食材,更是一种商业模式的颠覆和重构。它带来了效率革命,但也迫使餐饮业重新思考餐厅的价值所在。传统模式下,餐饮的核心竞争力是厨师的手艺和食材的新鲜度;而在预制菜或中央厨房模式下,核心竞争力则转变为供应链的效率、品控的稳定性和运营的可复制性。这种转变虽然能降低成本并实现快速扩张,但也引发了关于餐饮业未来走向的深刻思考。
无论消费者如何抵触,预制菜产业仍在不断壮大。海底捞等成功案例展示了预制菜与餐饮业结合的潜力。然而,对于更多中餐品牌来说,如何在经营层面和美誉度方面获得同步成功仍是一个难题。餐饮业的工业化和资本化问题显示出更清晰的社会属性,它关乎低层级创业与就业的吸纳以及普通人的生存空间。如果餐饮业完全被预制菜背后的工业、资本力量所主导,行业的准入门槛将大幅抬高,那些依靠一锅一灶谋生的普通人的生存空间也将被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