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部分长视频平台在广告播放环节出现“时间误差”现象,广告实际播放时长超出倒计时显示时长。例如,某平台显示广告剩余119秒,但实际播放时间达到123秒;另一案例中,倒计时显示剩余80秒,广告却播放了83秒。这种通过算法调整倒计时显示速率、制造时间假象的行为,被业内人士称为互联网领域的“新型鬼秤”。
“鬼秤”一词原指实体市场中商家通过篡改称重设备虚增商品重量的作弊手段,而当前被曝光的互联网“鬼秤”则通过技术手段干扰用户对时间的感知。平台利用算法动态调整倒计时显示速度,使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迫延长广告观看时间。这种行为与实体市场的“鬼秤”如出一辙,均通过信息不对称获取不当利益,既侵犯了消费者知情权,也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
调查显示,此类现象背后是平台对用户数据的过度追逐。当前,用户观看时长、广告完播率等指标已成为衡量平台商业价值的核心参数。为美化数据表现,部分平台不仅在广告时长上做手脚,还通过会员体系分层、降低视频清晰度等方式干扰用户体验。例如,手机端与电视端会员权益不互通、会员等级划分复杂等问题屡见不鲜,但相关行为因缺乏明确监管标准,导致用户维权面临举证难、成本高等困境。
专家指出,平台经济领域的“时间游戏”看似能短期提升数据指标,实则透支用户信任。消费者在选择服务时,往往将使用体验作为重要考量因素,而刻意制造的“时间误差”不仅损害用户权益,更可能引发用户流失。数据显示,超过60%的用户曾因广告体验不佳而减少平台使用频率,这反映出用户体验与平台商业价值之间的紧密关联。
针对这一现象,监管部门已开始探索治理路径。建议建立“广告时长诚信榜单”制度,通过定期公开通报违规平台,形成行业约束机制。同时,可运用大数据监测技术,对广告播放时长进行实时比对,及时发现并纠正异常数据。行业协会也应发挥自律作用,推动制定广告播放标准,明确时长误差允许范围,从源头规范平台行为。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平台企业需清醒认识到,用户信任是比流量数据更珍贵的资产。通过技术手段制造“时间陷阱”或许能带来短期收益,但长期来看,唯有以诚信经营为本、以优质服务取胜,才能赢得用户口碑与市场空间。对于监管层面而言,及时完善相关法规、明确处罚标准,是遏制此类行为蔓延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