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乘用车市场登顶中国产销榜首后,比亚迪正将战略重心延伸至新能源客车领域。这家以电池技术起家的企业,早在2009年便推出首款电动大巴K9,如今凭借乘用车领域的技术外溢效应,其客车业务迎来关键突破——9月15日发布的e-Bus平台3.0,标志着其客车技术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与传统客车企业"油改电"的转型路径不同,比亚迪坚持正向开发理念。商用车事业部总经理田春龙强调,企业是业内唯一同时掌握电池、电机、电控及芯片"三电一芯"核心技术,且长期深耕新能源商用车领域的企业。这种技术积淀源于持续投入:自2008年启动新能源商用车研发以来,累计研发投入超140亿元,组建起7000余人的研发团队。
历经三代技术迭代,e-Bus平台实现了从功能实现到系统融合的跨越。商用车研究院院长彭旺介绍,1.0阶段解决"有无"问题,2.0阶段攻克安全可靠性,3.0阶段通过电动化与智能化技术平台化,真正实现"电比油强"的突破。这种融合创新体现在多项全球首创技术上:量产客车全域1000V高压架构、1500V碳化硅功率芯片、1000V电驱桥、刀片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CTC)以及七合一热管理系统,共同构建起高效能技术体系。
在智能化领域,全新电子电气架构实现底盘、驱动与车身控制的高效协同。平台首发的客车云辇A车身控制系统、iTAC智能扭矩控制系统、高速爆胎稳行系统及驾驶员失能辅助系统2.0,针对性解决了道路客运场景中的安全、平顺与舒适性难题。这些技术集成在C11客车产品上,使其在满载开空调工况下续航突破400公里,性能全面超越传统燃油车型。
当前客车市场呈现明显分化:政策驱动下的公交车市场已基本完成电动化替代,但通勤接驳、中长途旅游等细分领域渗透率仍不足。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车辆购置成本较高等因素,制约着电动客车的推广。比亚迪选择以技术突破为切入点,通过C11等平台化产品打开市场,后续将配套完善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推动全场景电动化转型。
海外市场的成功验证了技术路线的可行性。截至目前,比亚迪新能源商用车累计销量达16.5万辆,其中客车8.9万辆,连续两年蝉联出口冠军。产品已进入全球六大洲70余个国家和地区,在超400个城市运营,形成覆盖技术、产品、服务的完整出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