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Inclusion·外滩大会在上海黄浦世博园区落下帷幕,这场以“重塑创新增长”为主题的科技盛会吸引了超过6万名观众参与。蚂蚁集团作为核心参展方,通过AI to C(面向消费者)和AI to B(面向企业)两条主线,展示了其在通用人工智能(AGI)领域的最新突破,标志着人机共生时代的序幕正在拉开。
在消费者端,蚂蚁集团推出了多项颠覆性创新。蚂蚁灵波科技的多模态感知机器人R1首次亮相,在烹饪场景中展现了取菜、炒菜、清洁的全流程自动化能力。这款机器人不仅限于餐饮领域,未来还将拓展至景区导览、医疗问诊和药房分拣等场景。蚂蚁健康管家AQ则通过“AI智能皮肤检测”功能,让用户仅需拍照即可识别50余种皮肤疾病,其“AI名医馆”更汇聚了全国300余位名医的AI分身,提供7×24小时在线诊疗服务。数据显示,自去年9月测试版推出以来,AQ已服务超1.4亿用户,其中近六成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真正实现了医疗资源的普惠。
支付领域的创新同样引人注目。蚂蚁集团发布的全球首个智能眼镜可信连接技术框架gPass,为AI眼镜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支付支持。该框架具备“安全、交互、连接”三大核心能力,已应用于Rokid、小米、夸克等品牌眼镜,实现“看一下支付”功能。在瑞幸咖啡的试点中,用户通过“Lucky AI”点单助手可直接语音下单并完成支付,无需跳转页面,这是行业内首次打通智能体内下单与支付的全链路。
在企业端,蚂蚁集团通过“成果导向”模式重新定义了AI商业范式。其推出的百宝箱Tbox超级智能体,用户仅需一句自然语言指令,即可调动20余位专家智能体,在10分钟内生成可视化报告并上线可交互网页。该产品将率先在咨询、教育等行业落地“按成果计费”套餐,客户仅需为最终交付的PPT、报告或网页数量付费,无需关注背后的AI算力或模型细节。
数字蚂力推出的首批专家级“AI数字员工团队”覆盖客服、营销、巡检等五大核心业务领域。其中,AI数字客服团队可帮助中小企业提升70%人效,降低35%运营成本,并在电商客户实践中带来约10%的GMV增长。这种“人机融合”全托管模式,通过AI处理标准化工作、专家网络解决复杂问题,实现了效率与质量的双重提升。
蚂蚁数科提出的“按效果付费”(Result as a Service, RaaS)模式,更是为金融行业带来了商业范式的革新。客户无需承担高额前期投入,而是根据AI应用实际带来的业务增长(如用户活跃度提升、交易规模扩大等)与蚂蚁进行分成。目前,其智能体平台Agentar已覆盖银行、证券、保险等多个场景,推出超百个智能体解决方案,并与14家机构达成合作,推动AI技术在能源、医疗、出行等关键领域的规模化落地。
蚂蚁集团的AI战略正从“工具提供”向“成果交付”跃迁。今年5月,蚂蚁CEO韩歆毅在内部技术日上明确表示,公司不追求成为全球最领先的大模型公司,而是聚焦于AI应用,特别是支付领域的基础能力建设。这一战略在技术层面得到了充分支撑:蚂蚁数科推出的金融大模型Agentar-Fin-R1在三大主流金融基准测试中均取得最高评分,超越Deepseek等开源通用大模型;医疗健康实验室则持续攻坚高质量数据积累和模型幻觉抑制等核心问题。
在投资层面,蚂蚁集团通过“自研+投融资”双轮驱动,进一步巩固AI技术壁垒。今年6月,蚂蚁全资子公司入股灵心巧手,并参与钛虎机器人B+轮融资,领投宇树科技数亿元C轮融资。8月以来,蚂蚁又通过上海云玡增持云合智网,并投资昕原半导体、烨知芯等企业,覆盖AI存算一体、端侧AI芯片等领域,从底层算力到应用层构建完整生态。
《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外滩大会主论坛上提醒:“单有速度,不是进步。”蚂蚁集团的实践表明,安全与技术的并行发展才是AI落地的关键。从医疗普惠到支付创新,从企业服务到产业赋能,蚂蚁正以“成果导向”的AI战略,推动人机共生从概念走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