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为持续六年的技术攻坚中,芯片与软件等底层技术的突破始终是行业关注的焦点。随着人工智能时代加速到来,以昇腾系列为核心的AI算力体系,正成为全球计算生态竞争中的关键变量。尽管已被英伟达CEO黄仁勋视为主要竞争对手,但在先进制程受限的背景下,华为的AI算力发展仍面临诸多质疑:其芯片技术能否满足国内需求?技术路线如何规划?能否突破封锁实现市场领先?这些疑问长期萦绕在业界。
在全联接大会2025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首次系统披露了计算领域的技术布局。他宣布,包括昇腾AI芯片、鲲鹏计算芯片、超节点架构及灵衢互联协议在内的核心产品,已形成完整的技术演进路线。这些创新不仅构成华为在计算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更通过“超节点+集群”战略,为国内AI算力需求提供了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我们对提供充足算力充满信心,当前产品完全能满足国内需求。”徐直军在媒体沟通中明确表示。
据披露,华为的超节点技术已实现重大突破。从2020年启动研发至今,其CloudMatrix 384超节点可集成384张昇腾算力卡,成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有效算力最高的商用超节点。该架构通过重构传统计算体系,彻底摒弃以CPU为中心的冯诺依曼模式,转而采用“平等互联架构”,将高速总线从服务器内部扩展至跨机柜互联。华为技术专家解释,这种创新类似于“用中国标准打造‘爱马仕’”,而非简单修补西方技术体系。
在超节点规模化部署方面,华为计划于2026年第四季度推出Atlas 950 SuperPoD,集成8192张算力卡;2027年第四季度进一步推出Atlas 960 SuperPoD,算力卡规模达15488张。徐直军透露,即使与英伟达2027年计划发布的NVL576相比,Atlas 950在算力规模、内存容量及互联带宽等核心指标上仍保持领先。例如,其内存容量达1152TB,是NVL144的15倍;互联带宽达16.3PB/s,是后者的62倍。
这种技术优势源于华为在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徐直军指出,超节点的实现依赖三大核心技术:自研光模块、连接芯片及全栈软件能力。其中,光通信技术的突破尤为关键——昇腾384超节点共使用3168根光纤和6912个400G光模块,通过跨机架纵向扩展方案构建超大规模集群。这种设计不仅提升了传输效率,更形成了技术壁垒。“现在很多厂商想拆解我们的384超节点,但难度极大。”徐直军强调。
在芯片规划方面,华为展现了激进的技术迭代策略。AI芯片领域,昇腾950PR/DT、昇腾960及昇腾970将分别于2026至2028年陆续上市,实现“一年一代算力翻倍”的更新速度。通用计算芯片方面,鲲鹏950与鲲鹏960也将按相同节奏推进。全球首个通用计算超节点将于2026年第一季度亮相,其最大配置达16节点、48TB内存,并支持内存、SSD及DPU的池化共享。
面对生态建设的挑战,华为选择了“开源开放”战略。徐直军坦言,尽管在单颗芯片性能及生态成熟度上与英伟达存在差距,但通过超节点与集群的解决方案,华为能提供更具竞争力的并行计算能力。“AI是并行计算,我们的策略就是用更多芯片组成超节点。”他举例称,用户可使用10颗昇腾芯片实现相当于5颗英伟达芯片的算力输出。对于开发者生态,华为通过开源MindSpore框架及工具链,吸引开发者共建生态。“就像谈恋爱,不用怎么知道合不合适?”徐直军比喻道,“生态是用出来的,问题在应用中解决。”
这种技术路线源于华为被极限施压下的创新突围。徐直军回忆,2019年发布的昇腾910在规格上已不输英伟达,但制裁导致芯片工艺受限,迫使华为转向系统架构创新。“超节点+集群”战略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他以CloudMatrix 384的研发为例:“当时英伟达规划256卡超节点,我们决定直接做384卡,必须超越对手。”这种“逼出来的创新”,最终使华为在超节点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对于AI技术的未来,徐直军保持审慎乐观。他认为,当前AI仍处于相当于移动通信2G的初级阶段,距离通用人工智能(AGI)仍有漫长道路。在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及商业模型等领域的快速迭代中,企业综合实力将成为竞争关键。“没人知道哪个路径最终成功,这时候比的就是实力。”他强调,华为的核心定位是提供算力基础设施,而非直接参与大模型变现,以此与全球AI企业形成互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