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广西南宁举行的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迎来创新亮点,首次设立的人工智能专馆成为各方关注焦点。这场科技盛宴不仅展示了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成果,更凸显了区域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新机遇。
展馆内,一款支持37种语言实时互译的透明屏引发外宾惊叹。印度尼西亚专业观众安东尼·哈迪在体验后表示:"这种无障碍实时沟通技术令人震撼,精准度超出预期,展现了先进的技术水平。"据产品运营经理王晨介绍,该设备专为机场、酒店等公共服务场景设计,可有效解决跨国交流障碍。
在消费电子展区,集成显示、摄像与AI翻译功能的智能眼镜成为热门展品。技术人员介绍,这款产品针对东盟多语种环境优化算法,特别加强了印尼语、泰语等语言的互译能力。与此同时,医疗科技领域的创新同样引人注目——骨科手术机器人展台前,参观者正通过机械臂操作演示,观察其精准执行螺钉安装的全过程。
"机械臂能按照预设路径,将螺钉精准送达指定位置。"参展商钟赣汶指着正在演示的设备解释道。这种高精度医疗装备的展示,折射出中国AI技术向专业领域深度渗透的趋势。
企业负责人指出,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为技术合作带来新契机。随着双方在标准规则层面的互认加速,市场准入壁垒逐步消除,为中国企业拓展东盟市场创造了更有利条件。这种政策红利在展会上得到充分体现——多家企业不仅带来硬件产品,更将AI驱动的服务解决方案作为展示重点。
参展商王臻展示了其开发的贸易分析平台:"系统能通过AI解析各国企业需求,整合境外法律法规等关键信息,为对外贸易企业提供智能化决策支持。"这种将技术服务与区域市场深度结合的模式,正在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