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iPhone 17系列迎来首销日,全国多地Apple Store线下门店再现排队盛况。不过与往年不同的是,此次排队人群中多数为提前在线上下单后选择到店自提的消费者,现场体验区也聚集了不少前来感受新机的用户。
在门店周边,黄牛活动依然活跃。有消费者被目击从黄牛手中直接取货,尽管店内严禁交易行为。据媒体报道,橙色版iPhone 17 Pro Max 1TB型号加价幅度最高达1500元,部分黄牛还提供现场回收服务。
业内人士指出,黄牛加价现象并不能准确反映新品市场热度。一方面,大量用户通过Apple Store官方渠道提前预订,确保了供货稳定性;另一方面,即便错过首批发货,后续批次间隔时间较短,消费者无需长时间等待。黄牛主要瞄准的是既未提前预订又急于第一时间体验新机的少数群体,这种交易模式缺乏持续性,价格波动风险极大。
判断新品真实市场表现,需关注两个核心指标:电商平台现货情况与线下门店持续排队规模。以iPhone 16系列为例,除特定配置机型外,主流版本上市后即实现充足供应。而此次iPhone 17系列线下门店的排队热度,需要结合多城市、多时段的实地观察才能得出准确结论。
苹果此次在产品策略上做出明显调整。iPhone 17系列四款机型均采用全新外观设计,其中橙色版本尤为吸睛,能让人一眼识别出iPhone 17 Pro系列机型。虽然iPhone Air未在首销日亮相,但橙色版Pro Max已引发广泛关注。基础款机型通过将存储容量提升至256GB并搭载A19芯片,实现了市场竞争力的大幅提升。
从预订数据来看,消费者用实际行动表达了购买意愿。Apple Store显示,9月19日下单的256GB版iPhone 17 Pro银色机型,预计最早10月14日送达;512GB版Pro Max银色机型则需等到10月21日。就连以往市场反应平淡的基础款,今年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这与存储容量升级和芯片迭代密切相关。
面对"创新不足""设计平庸"等网络质疑,消费者用购买行为给出了不同答案。首销日现场数据显示,多数消费者选择的是万元级的高配机型,其中不乏因存储需求直接选购1TB版本的买家。这种"嘴上吐槽,身体诚实"的现象,折射出不同消费群体的价值判断差异。
消费观念的分野在此次销售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对部分消费者而言,除非产品价格降至千元级别,否则购买决策都难称划算;但对另一部分群体来说,加价购买新机不过是"早买早享受"的正常选择。这种差异源于经济实力的不同,也反映出消费理性的多元化发展。
品牌忠诚度在此次销售中发挥关键作用。苹果多年积累的品牌效应,使其新品总能引发特定消费群体的追捧。旧机型的较高保值率,进一步降低了消费者的换机成本。例如,将iPhone 16 Pro Max折价后,只需补足差价即可升级至新款,这种消费模式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对于苹果而言,首销热潮只是开始,后续市场表现才是关键。虽然Pro系列在性能和外观上确有提升,但消费者换机动力已不如往昔。当iPhone 13 Pro至iPhone 16 Pro Max等旧款机型仍能满足日常使用时,新品必须提供更具说服力的升级理由。当前消费环境下,如何维持产品吸引力将成为重要挑战。
面对苹果的市场动作,华为、小米、OPPO等国产厂商的应对策略备受关注。在高端市场持续发力的背景下,各品牌如何通过差异化竞争突破重围,将成为接下来手机行业的焦点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