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科院院士冷劲松:智能材料或成具身机器人“身体”进化新路径

   时间:2025-09-20 18:50:20 来源:小AI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当具身智能的浪潮席卷全球时,中国科技界正沿着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展开探索:一条聚焦于“大脑”的进化,试图通过人工智能大模型赋予机器人更强大的认知与决策能力;另一条则深入“身体”的革新,以智能材料重构机器人的物理形态,使其具备更灵活的执行能力。这两种路径的碰撞与融合,正在重新定义具身智能的未来。

在“大脑”的竞速中,人工智能大模型成为核心驱动力。2025年9月,优必选宣布其研发的百亿参数多模态大模型Thinker在国际机器人权威基准测试中斩获四项全球第一,这一突破不仅验证了算法的潜力,更直接推动了商业化进程——同月,该公司签署了一份2.5亿元的人形机器人采购合同,创下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单笔最大订单纪录。与此同时,智平方科技与惠科股份达成合作,计划三年内向其半导体显示生产基地部署超千台由VLA(视觉-语言-行动)大模型驱动的机器人。这些机器人采用人形轮式设计,能够快速适应人类工厂环境,并通过产线数据反哺模型训练,形成“越用越聪明”的闭环。

然而,再聪明的“大脑”也需要敏锐的“神经系统”支撑。帕西尼科技将焦点放在了触觉这一长期被忽视的感知维度上。该公司自主研发的高精度阵列式触觉传感器,能够捕捉机器人操作时的细微压力变化,其全模态数据集“OmniSharing DB”已在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上架,成为行业内首个可流通的标准化触觉数据资产。这一创新为机器人精细操作提供了关键支持,也揭示了感知深化对具身智能的重要性。

与“大脑”的激烈竞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冷劲松将目光投向了更具颠覆性的领域——机器人的“身体”革命。他指出,当前具身智能研究过度聚焦感知与决策,却忽略了执行层的创新。冷劲松团队研发的智能材料,能够根据电、磁、光等外界激励主动改变形状、软硬与功能,堪称机器人的“未来肌肉”。

这一材料的突破性应用已初见成效。2025年9月,一颗搭载智能材料驱动柔性太阳能帆板的小型商业卫星成功发射,其帆板通过加热通电实现平稳展开,断电后自动硬化锁定,彻底颠覆了传统“炸、弹、锁”的机械结构。这一技术此前已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上验证——探测器上的五星红旗及“自拍杆”均采用智能材料驱动。在工业领域,该材料被用于制造可变形模具,解决了碳纤维储氢气瓶生产中异形芯模取出难题;在医疗领域,可降解智能高分子材料支架两年后自行吸收,避免了金属支架长期留存体内的血栓风险。

冷劲松的愿景远不止于此。他提出“智慧材料=智能材料+AI+类生命特征”的构想,希望未来材料不仅能变形、感知与修复,还能像生命体一样自我生长、复制甚至思考。这一构想直指具身智能的核心矛盾:传统机器人依赖电机与减速器,存在成本高、重量大的缺陷,而智能材料提供的“主动身体”或许能开辟一条全新路径。

当前,中国具身智能产业正面临双重挑战:在“大脑”层面,企业需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认可的产品;在“身体”层面,科研力量需突破材料产业化的瓶颈。冷劲松警告,中国在变形智能材料领域的基础研究论文数量虽居世界第一,但产品化进程可能落后于日本与德国。这一观察为产业提供了另一维度的思考:具身智能的未来,或许不仅取决于算法的突破,更依赖于底层材料的创新。

两条路径的并行发展,折射出中国科技界对具身智能的多元探索。无论是“大脑”与“神经系统”的协同进化,还是“身体”的革命性重构,最终目标都是让机器人真正融入物理世界,成为具备成本效益与长期可靠性的生产力工具。这场静默的竞赛,正在重新书写智能时代的规则。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