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全国科普月:吴家睿谈复杂科学时代 倡导用复杂性思维应对未来

   时间:2025-09-21 22:21:29 来源:小AI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首个全国科普月期间,一场以“科技改变生活,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的科普活动在杨浦区图书馆举行。上海交通大学主动健康战略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吴家睿教授作为特邀嘉宾,通过解读其著作《新科学时代的思考》,带领听众走进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

20世纪的科学研究以“还原论”为主导,这种将复杂系统拆解为简单要素的研究方式,曾深刻影响了生命科学领域。科学家们认为,只要将生命活动分解到分子层面——如DNA和蛋白质,就能从微观推及宏观,实现对生命现象的全面理解。基于这种理念,现代医学长期致力于在分子水平上寻找疾病根源,通过靶向治疗解决健康问题。

然而,这种碎片化的研究模式逐渐暴露出局限性。吴家睿教授指出,传统生命科学专注于个别基因或蛋白质的功能,却忽视了生命体作为复杂网络的整体性。这种局限在肿瘤研究领域尤为明显:尽管人类投入40年努力,仍未在“攻克癌症”的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

当前科学界已形成共识:生命不是零件的简单拼凑,而是由多层次、多维度相互作用构成的动态系统。这种认知转变推动了研究方法的革新。吴家睿形象地将现代科研手段称为“十八般武器”:既包括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传统工具,也涵盖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新兴组学技术,更依赖计算机科学和数学建模来处理海量数据。科学家们正尝试从全局视角解析生命规律,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则为此类整体化研究提供了重要范式。

大规模生命研究产生的数据洪流,正推动生物学进入大数据时代。这一变革带来了研究范式的根本转变:从假设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过去,科学家通过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来获取单一结论;如今,单个研究项目产生的数据可能衍生出多项成果。以英国生物银行为例,该数据库收集了50万志愿者的健康信息,自2011年建成以来已支持全球6000多个研究项目,产出上万篇学术论文,显著推动了生命科学进展。

中国科学家也在积极参与这场研究变革。吴家睿透露,其团队承担的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计划收集100万中国人的基因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数据,通过多维大数据驱动开展精准健康研究。这种研究模式不仅改变了科学发现的方式,也重塑了学术交流的格局。

“大数据驱动的研究具有天然开放性。”吴家睿解释道,这种开放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大型研究项目的成果共享,以及“预印本”等新型发表形式的普及。科学家可以在研究尚不完备时提前公布发现,促进全球学术合作,加速科学突破的进程。

在吴家睿看来,互联网技术已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而大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将带来更剧烈的变革。面对日益复杂的世界,培养复杂性思维成为应对挑战的关键。只有理解系统的多层次互动,才能在这个快速演进的时代中找到方向。

本次活动由杨浦区图书馆“静思讲坛”与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哲人石七堂课”联合主办,通过学术分享与公众对话,搭建了科学传播的桥梁。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