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全场景构网倡议启航:以技术为笔绘就新型电力系统绿色发展新画卷

   时间:2025-09-22 15:31:14 来源:小AI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国家两大部委接连发布政策文件,释放出两个关键信号:一方面,风光新能源已成为当前电力供应的主力军,但同时也进入了市场化竞争的关键阶段;另一方面,在源网荷多端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新型储能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尤其是构网技术正成为推动新能源与储能深度融合、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核心支撑。

在9月17日举行的全球低碳产业论坛上,华为数字能源总裁侯金龙指出,全场景构网技术将推动风光储成为主力电源,而人工智能技术正从辅助系统向生产系统渗透,助力风光储电站实现“自动驾驶”式运行。这一观点背后,是当前全球新能源发展面临的深层挑战——尽管风光装机规模持续增长,但海外频发的“大停电”事件暴露出传统电网的脆弱性:在电网薄弱地区,新能源出力的波动性极易引发电压频率异常,而传统跟网技术缺乏主动支撑能力,导致断电后连锁反应频发。

中国能源研究会首席专家向海平分析称,构网技术凭借响应速度快、调节精度高、系统稳定性强等优势,为提升新能源并网比例和电网稳定性提供了可行路径。这一判断已获得国际能源领域的广泛认可。然而,当前构网技术仍处于发展初期,面临标准缺失、成本高企等痛点。全球范围内尚未形成统一的性能定义,市场需求激增催生了多样化解决方案,但技术指标的提升导致零部件采购成本上升,尤其在新能源市场化趋势下,部分项目方因成本压力可能忽视技术实质。

从技术本质看,风光储系统依赖电力电子器件,而构网技术需融合数字技术、构网算法等核心能力。实际应用中,该技术面临多机同步、宽频振荡、瞬态过载等四大挑战。作为行业探路者,华为率先推出组串式架构储能方案,并首创智能组串式构网型逆变器,通过严苛测试验证了其在电网安全领域的实力。目前,华为已实现光储构网、全域构网等创新方案落地,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尽管挑战重重,在市场需求驱动下,构网技术已在头部企业带领下走向成熟。近期,中国国家层面启动首批构网型技术标准征求意见,标志着国内首次对构网能力形成“官方”定义,推动技术向统一化、规模化发展。华为数字能源智能光伏产品线总裁周涛强调,构网技术需围绕“发输配用”全环节,构建惯量响应、一次调频等六大核心能力。

以华为构网型储能系统为例,其惯量支撑响应范围达3-20秒,可在5毫秒内提供虚拟惯量;一次调频场景实现200毫秒站级响应,并保持0-100% SOC恒定功率输出。在新疆电网的实测中,该系统成功应对0.5Hz频率跌落,防止电网崩溃。在青海,系统通过35kV三相人工短路测试,10毫秒内输出3倍电流,600台储能PCS无一脱网,验证了其“电网压舱石”功能。华为技术通过“自稳+致稳”双重机制,实现全生命周期宽频振荡抑制。

基于技术突破,华为在沙特红海新城完成全球最大光储微网项目,首次实现10分钟GWh级构网储能全站同步黑启动,攻克了海量电力电子设备同步难题。在蒙古国,华为通过光储柴联合构网方案,为矿山提供24小时稳定供电,用电成本从20美分降至7-8美分。目前,华为构网技术已通过新疆风储、西藏光储、青海光伏三大场景的2300余项场站级测试,获得权威机构认证,工程应用规模达GWh级。

在论坛期间,华为数字能源联合全球能源部门、电网公司及企业代表,发起全场景构网倡议,旨在推动构网技术商业化落地,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这一行动标志着构网技术应用进入新阶段,将为全球能源转型注入强劲动力。当前,源网荷各端主体普遍期待通过灵活调节资源实现电网主动支撑,而构网技术的普及将成为低碳转型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变革”的关键,助力消除电力鸿沟,推动绿色电力普惠化。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