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备受关注的iPhone 17系列终于正式上市,不少消费者已第一时间下单购买。记者团队也拿到了新机,还特别前往香港地区采购了两台iPhone Air,计划进行详细拆解。完整评测需稍作等待,但今天可以先分享一些初步使用感受。
今年iPhone 17标准版的表现格外亮眼,一改往日“标准版无人问津”的局面,成为最受欢迎的机型。在加入高刷新率屏幕等多项升级后,仅在单个电商平台的预约量就突破200万,而去年同期的iPhone 16标准版预约量仅有三四十万,增长近十倍。iPhone 17 Pro系列同样表现不俗,凭借散热系统、大容量电池和全新外观设计,吸引了大量关注。
从市场反应来看,iPhone 17系列成功带动了销量回升。不少原本使用安卓手机的工作人员,都选择购买iPhone 17作为备用机,形成了“双持”的使用模式。高刷新率屏幕成为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有则买,无则弃,需求非常明确。
过去一年,国产手机品牌动作频频,不断对标苹果,推出兼容性功能,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苹果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已跌至第三,压力显而易见。iPhone 17系列的推出,正是苹果对这种市场压力的回应。
价格方面,iPhone 17起售价与去年的iPhone 16持平,仍为5999元。但配置大幅提升:存储容量翻倍至256GB,搭载高刷新率屏幕和全新前后摄像头,芯片升级为最新的A19,GPS升级为双频,真正实现了“加量不加价”。尤其是高刷新率屏幕和双频GPS,此前均为Pro系列专属功能,如今下放至标准版,其中高刷新率屏幕还沿用了“ProMotion”技术名称,这一调整对苹果而言堪称“突破传统”。
叠加国家补贴政策后,iPhone 17首发价降至5499元,开售即优惠500元,吸引力大增。若电商平台再推出百亿补贴活动,价格跌破5000元并非不可能。与此同时,国产手机品牌的中高端机型价格已涨至4000元以上,即使享受补贴,与iPhone 17的价差也明显缩小。
iPhone 16系列去年因缺乏吸引力,上市后迅速降价。而iPhone 17系列凭借配置升级和价格优势,市场吸引力显著提升。苹果此次调整配置策略,背后有多重考量:一方面,iPhone Air为提升续航需采用低功耗的ProMotion屏幕,单独为iPhone 17生产60Hz屏幕订单成本更高;另一方面,国产手机品牌在中国市场表现强劲,对苹果形成巨大压力。
从全球市场看,苹果仍是智能手机行业的领军者,与三星长期占据前两位。IDC数据显示,2024年第四季度,苹果智能手机销量大幅反超三星,位居全球第一。但在中国市场,苹果的表现并不轻松。2024年第四季度,苹果虽仍保持出货量第一,但同比出现下滑,vivo、华为和小米紧随其后,差距微小。全年来看,苹果市场份额跌至第三,较2023年下滑5.4%,被vivo和华为超越。2025年第一季度,苹果排名进一步跌至第五。
记者了解到,不少iPhone用户在过去一两年转向国产旗舰手机,或选择同时使用苹果和安卓设备。结合iPhone 16系列上市后迅速降价的情况,其销量不佳已成共识。2024年,国产手机品牌集体发力,华为推出Mate X5和Mate 70系列,其他品牌则在产品设计和功能上对标苹果,甚至推出“OPhone”“VPhone”等高度相似的产品。
国产手机厂商通过积极营销,吸引了不少对做工满意、配置更高且价格更亲民的消费者。尽管有人批评国产手机缺乏原创设计,但市场销量证明这种策略确实有效。国产厂商还通过软件功能拉近与苹果生态的距离,例如vivo的办公套件和互传功能,可实现与Mac、iPad和iPhone的互联互通。这种策略虽需依赖iPhone作为载体,但成功吸引了一部分想体验安卓旗舰又不愿脱离苹果生态的用户。
国产手机的崛起,对iPhone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构成明显压力,苹果不得不通过降价应对。iPhone 17系列的推出,标志着苹果开始“踩爆牙膏管”,避免重蹈iPhone 16的覆辙。一定程度上,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促使全球消费者用上了更好的iPhone——美国市场的用户也终于能用上高刷新率屏幕和双频GPS。
iPhone 17系列配置全面升级:标准版配备高刷新率屏幕、更好的前后摄像头和更快充电速度;Pro系列则拥有更强的长焦镜头、大容量电池和VC均热板,散热表现大幅提升。这些新功能中,不少是国产手机近年来普及的配置,甚至已出现在两千元价位的机型上。
市场和用户的耐心是有限的,过去认为iPhone无需高刷新率或快速充电的观点,已无法阻挡产品进化的步伐。这也表明,苹果开始重新平衡美学设计与实用功能的关系。供应链消息显示,iPhone 17 Pro为提升散热和性能,内部设计更接近国产旗舰机型。
从媒体评测来看,iPhone 17 Pro系列的续航和散热表现优异,已能与安卓旗舰机型抗衡。工业设计、堆料和实用主义,未来在iPhone上的比重可能超过设计美学。结合苹果一贯的做工和软硬件协同优势,iPhone 17系列有望成为体验出色、用户省心的机型。
实际使用中,iPhone 17更加轻便,核心配置不输高端机型;iPhone 17 Pro则配备更实用的4倍长焦镜头,相机界面支持快速切换照片格式。今年iPhone 17的策略非常明确:为普通用户提供全能选择,标准版除相机规格外,其他配置一应俱全,吸引消费者购买。同时,Pro系列也需堆料,跟上国产手机的配置升级步伐。
苹果与国产手机的竞争故事已逐渐清晰:iPhone 16系列因升级不足,被国产手机抢占市场份额;销量承压的苹果在今年通过堆料反击,扭转局势。尽管机身材质和外观设计引发争议,但iPhone的工业与美学天平已悄然改变。
过去,苹果的软硬件优势促使国产手机不断追赶;如今,苹果通过堆料保住市场份额。这种良性竞争,最终将使消费者受益。国内市场的竞争远未结束,小米17系列、OPPO Find X9系列和vivo X300系列等机型即将登场,国产标准版旗舰的配置同样不容小觑。未来手机市场的销量格局,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