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在地铁上或教室里注意到,当一个人打哈欠时,周围的人似乎也不由自主地跟着打起哈欠?这种看似平常的现象,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生理和社会机制。科学家发现,传染性哈欠不仅存在于人类之间,甚至跨越物种界限——黑猩猩、大象,甚至面对机器人打出的“哈欠”,某些动物也会产生反应。
关于哈欠的传染性,科学家提出了多种解释。一种观点认为,打哈欠可能与调节大脑温度有关。当人感到疲劳或注意力分散时,大脑代谢活动增加,温度上升,而哈欠时的大张口深吸气和面部肌肉运动,有助于促进脑部血流和散热。另一种假说则将哈欠视为一种“激活开关”,尤其在状态转换时,如从放松到警觉,或从睡眠到清醒,打哈欠可能帮助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度,重新集中注意力。
除了个体生理功能,哈欠在群体中还可能扮演同步信号的角色。例如,在灵长类动物中,一个个体打哈欠后,其他成员往往也会跟着打,从而协调群体的作息节奏。这种同步机制在进化早期可能有助于提升群体的防御能力或集体行动效率。传染性哈欠还被认为与共情能力有关。当看到熟悉的人打哈欠时,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可能被激活,引发模仿性反应,这种反应不仅是动作的复刻,更是一种情绪共鸣。
然而,传染性哈欠并不完全等同于共情。一些研究发现,即使是共情能力较低的个体,也会出现明显的哈欠传染现象,这表明其他生理或感知机制可能也在发挥作用。更令人惊讶的是,近年来研究表明,传染性哈欠的边界比想象中更宽泛,甚至可以跨越物种和生物与非生物的界限。
2025年发表在《科学报告》上的一项研究首次证明,黑猩猩会对仿生机器人的打哈欠做出反应。实验中,研究人员向14只成年黑猩猩展示了一个具备类人生物动作的机器人头部,分别呈现闭嘴、张嘴和完整打哈欠三种表情。结果显示,57%的黑猩猩在看到机器人“打哈欠”时,也跟着打起了哈欠,甚至表现出收集卧具、躺下等“困倦”相关行为。而在看到张嘴或闭嘴表情时,黑猩猩几乎没有模仿反应。这一发现表明,传染性哈欠的触发可能不依赖于生物身份或熟悉程度,仅需类似人类的动态表情即可诱发本能反应。
在南非克尼斯纳大象公园,研究者也观察到类似的跨物种互动。大象对熟悉的人类饲养员打哈欠时表现出回应性哈欠,而对陌生人或非典型动作则无反应。这种反应可能与情感联结和信任程度有关,进一步支持了传染性哈欠可能与共情和熟悉感相关的理论。
除了视觉信号,哈欠的传染性还可以通过其他感官通道实现。2024年的一项研究发现,狮尾狒狒仅通过听到社群中亲密成员的哈欠声音,就会被诱发出模仿性哈欠行为。实验中,当播放熟悉个体的哈欠声时,狮尾狒狒显著更容易打哈欠,而播放其他社交叫声则不会引发相同反应。这种听觉传染提示,哈欠可能是一种跨感官的社交信号,依赖于动物对声音和社交关系的整合感知能力。有趣的是,雌性狮尾狒狒对哈欠声音的反应更为敏感,发生频率明显高于雄性,这可能与雌性在群体中承担的社交协调和情绪调节角色有关。
从黑猩猩对机器人表情的无意识模仿,到大象对熟悉人类哈欠的回应,再到狮尾狒狒通过声音被传染,这些研究不断刷新我们对动物认知和社交能力的理解。传染性哈欠看似微不足道,却可能是一种跨越感官和物种的共情信号与社会协调手段,为人工智能、人机互动以及群体行为演化提供了新的研究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