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在新一代iPhone上引入了一项名为“Plateau”的设计,直译为“高原”,国内官方将其命名为“扩展平台”。这一设计出现在iPhone 17 Pro和iPhone Air的背面,包含相机Deco在内的长条状突起部分。这项设计不仅改变了外观,更反映了iPhone内部结构的深度调整。
每年的iPhone拆解都是科技爱好者关注的焦点,而今年的拆解意义尤为特殊。据爆料,明年的折叠屏iPhone和后年的iPhone 20周年纪念款,都将从今年的新机中汲取设计灵感,尤其是iPhone Air这款机型,被视为苹果未来的“试验田”。
iPhone Air以轻薄为核心卖点,其设计挑战在于如何在有限的机身内塞入大容量电池。为此,苹果采用了“高原”设计,压缩主板面积,为电池腾出更多空间。iFixit的CT图显示,iPhone Air内部近60%的空间被电池占据,这一比例远超以往机型。
在结构上,iPhone Air彻底放弃了从iPhone 4开始沿用的纵向主板设计,转而采用横向排布的主板,并借鉴了Android阵营的三段式排布方案,即主板、电池、马达麦克风由上而下排列。这种设计在三星Galaxy S25 Edge等超薄旗舰机型中也有体现。
iPhone Air的电池额定容量为3149mAh,能量为12.26Wh,采用不规则形状设计,以充分利用内部空间。有趣的是,这款电池与苹果为iPhone Air推出的MagSafe外置电池在规格上完全一致,这或许与欧盟即将实施的手机可更换电池法规有关。
在拆解过程中,苹果使用了电压敏感胶水,通过专用工具通电后,电池可相对轻松地取下。这一设计对于电池损耗速度较快的超薄手机来说尤为重要。iFixit对iPhone Air的可维修性给出了较高评价,认为其拆卸难度远低于多年前的苹果产品。
为了在5.6毫米的机身内塞入大量元器件,苹果采用了定制方案。例如,USB-C接口模块采用钛合金3D打印技术,不仅更轻薄,强度也更高,同时节省了原料。“高原”部分的元件设计也极为紧凑,摄像头模组采用多边形设计,扬声器贴合“高原”圆边,其他组件则多为“L”字形或“凸”字形。
iPhone Air的主板采用双侧叠板设计,但实际堆叠部分仅占一小部分,大部分面积为单层设计。拆开双层主板后,可见全新的苹果自研C1X基带和N1无线芯片,电源管理模块也被封装成小颗粒。这种设计虽然增加了维修难度,但显著压缩了组件占地。
关于iPhone Air的机身强度,实测显示其超薄机身和钛合金框架足以避免重蹈iPhone 6系列“弯曲门”的覆辙。在双手紧握硬掰的情况下,iPhone Air无法被折断;在起重机压力下,手机在承受171磅重量时发出断裂声,到215磅时屏幕才彻底开裂。由于主板集中在机身上部,机身中部折弯时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只要电池未被刺穿、内部走线未断,手机仍可正常使用。
iPhone Air的工程学探索体现在全新的机身空间排布方案和大量定制组件上,同时保持了苹果内部电路的优雅。这款机型被视为苹果未来轻薄化、折叠化设计的铺路石。与去年采用一次性胶水的超薄iPad Pro相比,iPhone Air的元件坚持模块化设计,保证了可维修性,iFixit给出了7分的高评价。
与iPhone Air的轻薄化探索不同,iPhone 17 Pro首次采用一体成型工艺,手感和观感优秀,但用户发现新机背部易出现划痕。这一问题主要出现在相机模组突起边缘,由于缺乏圆滑过渡,阳极氧化涂层容易被刮掉,露出铝金属表层,留下无法恢复的划痕。机身其他平坦部分的划痕虽不明显,但依然存在。
iPhone 17 Pro的相机模组边缘设计过于锋利,导致阳极氧化涂层无法很好贴合边角,从而更加脆弱。这可以说是阳极氧化工艺的通病,但苹果仍选择了目前的锋利设计。为了避免划痕,用户只能选择戴保护壳,但戴壳过程中如果用力角度不对或夹杂尘土,也可能带来划痕。
与中看不中用的机身外壳相比,iPhone 17 Pro的内部构造更围绕使用体验。与iPhone Air类似,iPhone 17 Pro也采用“三段式排布”,主板集中在上方更大的“高原”地带。虽然电池容量比上一代提升406mAh,但电池面积并未明显增大,更多是由于能量密度的进一步提升。
由于换用一体式机身,iPhone 17 Pro需要从屏幕打开。拆下屏幕后,可见一块巨大的散热片,几乎覆盖整台手机。散热片覆膜下是全新配备的VC均热板,Pro Max版本的面积约为2200平方毫米,Pro版本约为2000平方毫米。虽然与Android阵营的4000平方毫米VC均热板相比略显逊色,但苹果采用了激光焊接工艺,导热效果更好。
iPhone 17 Pro的屏幕组件背面也贴有散热片,处理器散发的热量会通过VC均热板快速分摊到整块铝合金散热片,部分热量也会传导到屏幕部分。整块铝合金散热片厚度约0.3毫米,或许是iPhone 17 Pro系列变厚0.5毫米的主要原因。
除了屏幕和散热片,主板正反两面、后壳、MagSafe线圈都覆盖了散热膜,足见苹果对散热能力的重视。iPhone 17系列全新的前摄传感器也终于露出真面目,实际为八边形底,是平衡实用性和成本的方案。
与iPhone Air不同,iPhone 17 Pro上的“高原”设计并未带来更轻薄的机身,苹果更多考虑散热。主板集成在机身上方,避免用户摸到发热,也能更好利用VC均热板的特性。天线围绕“高原”排布,不仅美观,也能避免用户握持手机的影响。
虽然iPhone 17 Pro的内部电路设计显得略有点杂乱,少了以往的苹果味,但用户是看不到的。由于比往年更明显的堆料倾向,今年的iPhone产品力爆棚,性价比高得不像苹果,因此被戏称典型的“安卓iPhone”。
没想到体现“安卓思维”的不止参数和配置,拆开iPhone 17 Pro和iPhone Air,这个在iPhone上略显陌生的三段式设计,其实早已是国产品牌沿用了好多年的模版。苹果高管表示,“高原”原本是为了压缩iPhone Air机身的设计,而这种更极致利用机身空间的方式,也能迁移到iPhone 17 Pro上。
因为本质上,智能手机的发挥离不开机身的限制,Air的探索就是为了榨取每一丝空间实现高性能,相关技术落到空间更宽裕的Pro身上,自然也能让iPhone 17 Pro挤出比过往迭代更大的牙膏。这个更高集成度的高原设计,让Air够Air,让Pro更Pro。
这也不仅仅只是一种产品工程学思路上的变更,背后离不开这几年技术的进步:小型元件高度集成化和定制化,以及诸如A19 Pro、N1、C1X这些自研的Apple Silicon的加入和优化。
确实很多网友表示iPhone 17 Pro一大片突出的“高原”很丑,不如以往的方形Deco更具美感,但这也侧面说明了苹果开始转变做iPhone的思路:用户实际体验的优先度,已经超越了外观设计。
未来,我们也能见到“高原”出现在越来越多的iPhone上。对于iPhone Pro和iPhone标准版这样的常规机型,也能在电池容量得到扩张的前提下,做到瘦身和散热的增强,实现手感、参数的双赢,这也是大部分用户乐于见到的提升。而在明年的折叠iPhone上,苹果若要把铰链和双摄都塞进更薄的机身,同时还要配备一块大电池,想必也离不开那块巨大的“高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