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栖大会的讲台上,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吴泳铭抛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预测:“未来的某一天,智能体和机器人的数量可能会超越全球人口总数。”此言一出,现场先是一片寂静,随后观众间开始低声讨论,这一论断不仅描绘了技术发展的新蓝图,也触动了资本市场敏感的神经。
作为一位以技术见长的高管,吴泳铭平时鲜少依赖幻灯片,但此次他却精心准备了演讲内容。他阐述的不仅是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更勾勒出了一个即将到来的智能时代的轮廓。随着他的讲述深入,阿里巴巴的股价稳步攀升,当日涨幅超过7%,市值增加了约2200亿港元。资本市场的热烈反应,反映出投资者对这一技术革命的强烈期待。
吴泳铭详细描绘了人工智能发展的三个阶段:当前,人工智能正处于“自主行动”阶段,能够使用工具和编写代码;接下来,它将进入“自我进化”阶段,通过连接真实世界的数据实现自主学习。这一路径的清晰勾勒,让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充满了想象。
智能体与传统程序的最大区别在于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专家形象地比喻,大模型如同初出茅庐、满腹理论的青年,而智能体则像是经验丰富、能够独当一面的职场人士。它们不再被动等待指令,而是能够主动感知环境、分析情况并采取行动。
目前,一些简单的智能体已经能够帮我们完成订餐等任务。只需说出需求,它们就能自动打开应用、比较价格和评价,最终完成订单。但这只是冰山一角,未来智能体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
在不久前的一场工业技术博览会上,一家机器人公司展示了四种不同形态的机器人在同一“智能中枢”指挥下协同工作的场景。它们各司其职,有的搬运材料,有的精细装配,有的质量检测,整个流程无需人工干预,如同一个高度默契的团队。轮式机器人灵活穿梭,人形机器人使用人类工具,多足机器狗稳健巡检,机械臂专注高精度工作。这四种智能体完美覆盖了现代工厂的核心需求。
这家公司的发展历程,正是机器人技术演进的一个缩影。从最初专注于单一功能的机械臂,到如今布局多形态智能机器人集群,他们始终坚持自主研发与场景应用并重的理念。
吴泳铭指出,实现高级人工智能需要两个基础:大模型作为新的“操作系统”,以及超级AI云作为新的“计算机”。为此,阿里巴巴启动了三年3800亿元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预计到2032年,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规模将比现在增长十倍。这一数字虽然惊人,但符合行业发展趋势。未来五年,全球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累计投资预计将超过4万亿美元,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技术投入。
谷歌前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曾表示,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堪比人类发现火和发明电。他指出,到2030年,美国需要新增相当于几十个核电站发电量的电力才能满足数据中心的需求。然而,美国目前在建的核电站数量几乎为零,这凸显了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能源挑战。
如果智能体的数量真的超过全球人口,我们的生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智能体将很快能够辅助供应链管理、软件开发、金融分析等专业工作,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它们将推动人工智能在物流、制造、软件、医疗、金融等几乎所有行业的深入应用。
在吴泳铭描绘的未来图景中,自然语言将成为新的编程语言。任何人只需用日常语言向AI描述需求,AI就能自己编写程序、调用工具、构建系统,完成数字世界的各种任务,并通过接口操作物理设备。这种变革将重新定义工作、创造和价值分配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