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假期,当人们沉浸在节日氛围中时,电力保障战线上的“守护者”们正默默坚守岗位。在湖北,除了电力工人一如既往地辛勤付出,一批智能机器人也加入到保障电力安全供应的队伍中,人机协同的场景成为节日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彰显出数智技术深度融入生活的崭新图景。
在黄石市迎宾大道的一座充电站,一台人形机器人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不少新能源车主被它吸引,纷纷围上前互动。“来,招个手!”随着指令发出,机器人灵活地前行两步,挥舞着手中的国旗,引得大家纷纷拍照留念。原来,在长假期间,新能源汽车出行成为热门选择,为保障车主安全充电,当地电力部门不仅加强了人员值守,还将这台人形机器人纳入“值班人员”行列。
据国网黄石供电公司发展策划部主任工程师许云刚介绍,这台身高130厘米的人形机器人原本功能较为基础,仅能行走。经过技术人员搭建知识库、录入自主程序后,它如今已具备拉柜门、按按钮、拉开关、递工具等多种实用动作。不过,许云刚也坦言,目前人形机器人仍处于探索阶段,功能有待进一步深度开发。目前仅在部分地区开展试点作业,未来将根据实际需求,加强程序开发和训练学习,使其更好地适应充电站辅助服务、电力灭火以及电力设备紧急处置等多样化应用场景。
湖北作为全国电力交换互济、能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枢纽和支点,拥有28回超特高压线路连接省外,特高压线路规模和在运换流站数量均位居全国首位。保障电力主网稳定运行,责任重大且意义深远。
在武汉市江夏区的国网湖北超高压公司鄂东集控站内,一场智能巡检“大戏”正在上演。工作人员轻点鼠标,武汉凤凰山、黄石磁湖、咸宁赤壁等地的16座超高压变电站内,33台巡视机器人、13台无人机以及1869个高清云台摄像机等智能设备组成的远程“智能巡检群”迅速行动起来。约60分钟后,一份完整的巡视报告便自动打印出来。现场工作人员表示,如今90%的巡检任务都由机器人等人工智能设备承担。过去,人工巡检每站每天至少需要3小时,而现在智能巡检仅需人工30分钟核对结果,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
国网湖北电力数字化部相关负责人透露,近年来,围绕电力保供这一核心任务,湖北电力部门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与规模化推广。通过构建大模型、研发风险辨识智能体,故障响应与供电恢复效率得到显著提升,非计划停运情况也得到有效遏制。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十四五”期间,湖北省全社会用电量年均增速达到6.1%,目前全社会用电量和最大用电负荷约为2020年的1.5倍。与此同时,全省平均停电时间大幅缩短,从2020年的13小时降至2024年的5小时,今年1至8月更是降至0.86小时。
为了构建更加智能、可靠、高效的电力保障体系,湖北电力部门不断推陈出新,一批新的机器人正陆续投入使用。在鄂州110千伏沙塘变电站内,当地电力部门研发的轨道式巡检机器人正有条不紊地工作着。它沿着预设轨道,仔细扫描开关柜上的按钮状况,并实时将数据回传到集控室内。国网鄂州供电公司检修分公司主任工程师刘春梅介绍,这种轨道机器人搭载了高清视觉识别系统和红外热成像相机,能够自动识别指示状态,检测运行温度,一旦发现异常情况便会立即发出警报。目前,智能巡视已可替代人工完成一半以上的例行巡视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