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2年,狄德罗主持编纂的《百科全书》最终以980里弗尔的价格面世,这一数字相当于普通工人两年半的收入。即便定价高昂,该书仍迅速售罄,成为知识精英争相收藏的“智慧圣物”。而两个半世纪后,34卷本的《大英百科全书》第十五版仅需15英镑(约合145元人民币),价格的大幅跳水背后,是数字技术对传统知识载体的颠覆性冲击。当维基百科、ChatGPT等工具让知识获取变得触手可及时,一个根本性问题浮现: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百科全书是否已沦为“过时的文物”?
英国作家西蒙·加菲尔德在《为什么会有百科全书》一书中,以历史为经纬、人物为珠玉,串联起人类两千余年“将知识封存于书”的执着尝试。从古罗马老普林尼的《自然史》到明代《永乐大典》,从博韦的樊尚《大镜》到狄德罗的启蒙“炸弹”,这些耗费巨资、动用举国之力的知识工程,无一不彰显着人类对“掌控所有知识”的野心。17世纪,“百科全书”(Encyclopedia)一词的含义从“全面教育”演变为“可购买的完整知识库”,它既是家庭“私人图书馆”,也是跨越阶层的身份象征,更是启蒙思想家向封建教会投掷的“思想火种”。
加菲尔德的笔触并未止步于历史。他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见证百科全书如何从静态的“知识宝库”演变为动态的“思想战场”。在法国,狄德罗的每一卷出版都是对教会权威的挑战;在1900年的“知识检索博物馆”,人们惊叹于“纸面谷歌”的雏形;而威尔斯关于“世界知识共同体”的巡回演讲,则预示着知识共享的未来图景。但书中也毫不避讳地揭示传统百科全书的局限:对有色人种的偏见、对女性的忽视、对性的讳莫如深,这些“陈旧思想的腐朽味道”在数字时代被彻底打破。维基百科的全民编辑模式解构了权威,却也制造了“信息迷宫”——读者如同置身博尔赫斯笔下的“巴别图书馆”,在海量数据中迷失方向。
技术革命对百科全书的冲击尤为剧烈。从A到Z的字母排序,从《大英百科全书》第一版的简陋尝试到第十四版的复杂体系,“如何快速定位信息”始终是编纂者的核心难题。维基百科的“开放式、去中心化”模式看似提供了完美解法,却也因“不确定性”引发争议:当任何人都能编辑条目时,知识的可靠性该如何保障?而AI时代的到来更将这一矛盾推向极致——ChatGPT、DeepSeek等工具能瞬间给出答案,却也让人担忧:人类是否正在丧失“主动搜集知识”的能力?算法偏见与信息茧房的陷阱,是否比厚重的书页更危险?
百科全书的全球流行,离不开一群“知识推销员”的推动。《大英百科全书》的直销军团曾创造销售奇迹,他们避免使用“书”这个词,转而将其包装为“家庭大学”“智慧投资”或“孩子未来的基石”。这种营销策略至今仍被图书行业沿用。而书中记载的趣闻更令人忍俊不禁:伏尔泰在撰写条目时毫不留情地嘲讽所有人;《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小职员机械抄写百科全书;《红发会》里自大的当铺老板靠抄书赚钱。就连德国人对长书名的偏好也在书中得到体现——某部百科全书的全名竟长达数十个单词,堪称“语言狂欢”。
当印刷版《大英百科全书》停产,有人断言“书籍已死”,但加菲尔德认为,它仍是文明发展的“映照之镜”。它曾是学生写作业的参考资料,是父母赠予孩子的礼物,是推销员口中的“智慧投资”,更是出版界野心的象征。从竹简到数字屏幕,知识载体的变迁从未停止,但那些在未知领域“划独木舟”的先行者,始终为我们铺就了通往科技彼岸的道路。或许,百科全书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其物理形态,而在于它承载的人类对知识的永恒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