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中科院团队全固态电池研究获突破:零压运行+高倍率,商业化之路再进一步

   时间:2025-10-10 04:01:51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全固态电池领域迎来重要技术突破,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在《自然-可持续发展》期刊发表最新成果,通过动态自适应界面(DAI)技术显著提升固态电池性能,为商业化应用开辟新路径。

电场驱动的碘化物离子迁移示意图

研究团队创新性提出将传统"静态膜"转化为"动态体"的设计理念。通过电场与化学势协同作用,引导阴离子在界面处可控迁移,与锂离子结合形成柔顺且功能化的LiI富集层。该层级界面呈现梯度过渡相带特征,兼具"自限增厚""自适应贴合""自均压"三大特性,有效化解锂金属枝晶生长引发的电学灾害与机械应力问题。

实验数据显示,采用"零应变"钛酸锂正极的全电池在0.6MPa低压条件下完成24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达90.7%。更引人注目的是,3×3厘米软包电池经20MPa预压建立界面后,完全解除外部压力仍能在零压环境稳定运行,3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74.4%。该材料在5C快充条件下仍保持优异离子传导效率,突破了固态电池高倍率充放的技术瓶颈。

黄学杰研究员在学术论坛发言

这项突破由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黄学杰团队主导完成。作为国内动力电池领域领军专家,黄学杰博士1993年获得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能量转换与储存材料研究。他主持建设国内首条锂离子电池中试线,推动动力电池产业化进程,现任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副主任,兼任全固态电池重点研发专项首席科学家。

该成果通过构建"材料-电化学-机械"多场耦合机制,实现了从实验室装置到工业软包电池的技术跨越。动态自适应界面技术使固态电池摆脱对高压环境的依赖,形成完整的工程化技术闭环,标志着固态电池商业化进程迈出关键一步。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