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技巨头亚马逊正酝酿一场运营模式的深刻变革。据内部人士透露,公司计划在未来数年内实现75%运营流程的自动化,这一战略若顺利实施,将导致美国本土减少超过60万个蓝领工作岗位。作为全美第二大雇主,亚马逊当前雇佣着近120万名员工,其中仓库与物流人员占据相当比例。
企业决策层早在去年就向董事会提交了详细规划,预计到2033年产品销量翻倍的同时,通过机器人技术完全抵消人员扩张需求。自动化团队测算显示,仅到2027年就可避免新增16万雇佣,每件商品处理成本将降低30美分。这种转变在去年路易斯安那州什里夫波特的新建仓库中已初见端倪——该设施部署了上千台协作机器人,使人工需求较传统模式减少四分之一,明年进一步升级后预计将削减半数人力。
这场自动化革命始于2012年对Kiva机器人公司的7.75亿美元收购。当时引入的冰球形搬运机器人彻底改变了仓库作业模式,员工无需长距离走动即可完成商品分拣。如今的技术升级更趋极致,在超快速配送中心,从商品打包到出库的整个流程几乎无需人工干预。
企业公关部门对此回应称,媒体引用的文件存在片面性,不能反映整体用人策略。公司同时强调正在为年末购物季招聘25万名季节工,但拒绝透露临时岗位占比。值得注意的是,内部文件显示亚特兰大周边某4000人规模的物流中心在自动化改造后,虽处理能力提升10%,但全职岗位可能减少1200个,且更依赖临时用工。
麻省理工学院自动化研究专家达龙·阿西莫格鲁指出,亚马逊的转型具有行业标杆意义。这家重塑美国零售业态的企业,正从就业岗位创造者转变为削减者。其战略若获成功,技术扩散效应将迫使沃尔玛、联邦快递等劳动密集型企业跟进,导致整个蓝领就业市场结构性调整。
面对可能引发的社会争议,亚马逊开始调整公关策略。内部文件显示,企业计划通过社区活动塑造"负责任企业"形象,同时避免使用"自动化""人工智能"等敏感词汇,转而强调"先进技术"与"人机协作"。不过公司发言人否认存在术语使用限制,强调社会参与与自动化进程无关。
当前亚马逊全球设施已部署百万台机器人,并预言机器人维护将成为新兴职业。随着物流中心向"先进工厂"模式转型,基层员工与管理层都需要掌握更多工程技术知识。这种转变在什里夫波特仓库已现端倪——尽管人力需求锐减,但剩余岗位的技术含量显著提升。
企业高层在去年秋季将自动化预算压缩至不足百亿美元,同时预计2025-2027年可节省126亿美元支出。这种"降本增效"的强烈诉求,折射出科技巨头在劳动力成本与技术投入之间的艰难平衡。据规划,到2027年底将有40个物流中心采用什里夫波特模式,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重塑美国就业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