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陆女士近日在社交平台分享了一段特殊经历:今年国庆假期,她因思念三年前去世的爷爷,尝试用人工智能工具搜索爷爷陆玮的生平信息,意外发现了一份完整的个人档案,并在关联资料中找到了旧书网售卖的爷爷手稿。这一发现不仅让她重温了与祖父的回忆,更引发了网友对AI技术在个人历史追溯领域应用的热议。
陆女士回忆,当时她正在返程途中,因堵车感到无聊便打开了AI应用。"完全是无心之举,突然就想起了爷爷。"她尝试输入:"能否找到哈尔滨1930年左右出生的男性陆玮的生平?"没想到AI在几秒内就给出了详细结果,包含祖父在松江省鲁迅文艺工作团的工作经历等她此前未知的信息。"传统网页搜索总被其他同名者覆盖,这次AI却精准定位到了正确信息。"
更令她惊喜的是,AI提供的参考资料链接中包含一个旧书网站,其中竟有祖父手写的登记报名表。"我从小跟着爷爷学书法篆刻,一眼就认出了他的笔迹。"陆女士立即购得这份已严重老化的手稿,发现其中不仅记载了祖父的生平,还包含她从未听闻的曾用名。"这些发现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门。"
通过持续与AI互动,陆女士还找到了祖父为舞台剧《曹植》设计舞美的登记资料,上面记录着多位已故邻居的名字。"我6岁前和爷爷住在单位公寓,看到这些熟悉的名字特别感动。就像《寻梦环游记》里说的,只要我们记得,逝去的亲人就永远活着。"她已将这份特殊发现告知外地父母,二人表示要亲眼看看这些承载着家族记忆的物件。
陆女士的分享在网络上引发连锁反应,数十位网友效仿后纷纷晒出"战果":有人找到了外公16岁时的照片,有人获得了祖父的手写文稿。但也有网友反映难以复现类似效果。对此,人工智能专家解释称,AI搜索与传统网页检索存在本质差异。
"传统搜索像大海捞针,按热度排列结果,冷门人物容易被淹没。"重庆某智能实验室副主任指出,"AI会先理解查询意图,将关键信息拆解为筛选条件,然后从数字化档案、地方志、剧院目录等多渠道收集信息,再通过年代、地域等维度排除干扰项,最终将碎片信息整合成时间线。"他以陆女士的案例说明,AI不仅捕捉到了"1930年""哈尔滨""舞美"等核心要素,还从"长尾数据"中挖掘出了画册出版记录等细节。
针对网友提出的"云上资料库"构想,专家认为技术上已可行,但需解决隐私保护、版权归属等现实问题。"可以先建立家庭数字档案,将手稿、照片等资料扫描标注,构建人物关系网络,再通过向量数据库实现智能检索。"这种轻量化方案既能让后人便捷获取家族记忆,又能通过多重验证机制保障信息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