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AI生成内容全面“亮身份”:从显式到隐式,构建透明信息生态

   时间:2025-10-24 09:01:05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近期举办的2025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上,观众们通过互动装置体验了AI生成杂志封面的创新应用。这一场景折射出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日常生活的现实,而与之配套的监管措施也同步进入公众视野。随着《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实施,AI生成内容的身份识别机制开始全面落地,为信息传播生态带来深远影响。

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推出的监管新规,要求所有通过人工智能生成的文字、图片、音频及视频内容必须添加显式与隐式双重标识。显式标识以文字提示、声音提示等直观形式呈现,要求在内容开头、结尾或关键位置明确标注"AI生成"字样;隐式标识则通过技术手段在文件元数据中嵌入追踪信息,包含生成方、传播平台、唯一编号等核心要素,形成可追溯的数字指纹。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生成式AI用户规模已达5.15亿。在武汉从事教育工作的刘女士表示,新规实施后她刷到的短视频开始标注AI生成标识,"以前看到夸张内容总怀疑真实性,现在有了明确提示,判断信息真伪更轻松了"。这种变化源于监管部门构建的全链条治理体系,覆盖内容生成、传播、分发等各个环节。

技术标准与管理制度的协同创新成为新规亮点。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专家指出,此次配套实施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网络安全技术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与行政法规形成"办法+强标"的组合治理模式。该体系既明确平台核验元数据、添加提示标识等具体义务,又为技术创新预留发展空间,构建起管理、监管、技术三位一体的治理框架。

在责任划分方面,新规针对不同主体设定差异化义务。传播平台需核验文件元数据中的隐式标识,并在发布时添加显著提示;应用分发平台则要在上架审核环节检查标识功能。以抖音为例,其推出的AI内容标识系统包含双重机制:创作者可主动添加显式标识,平台通过技术检测自动补充未标识内容,同时为所有AI生成内容写入包含传播要素的隐式标识。

头部科技企业已率先响应监管要求。DeepSeek平台公告显示,其生成的文本、图像等内容均添加双重标识,并严禁用户篡改或删除标识信息。今日头条、快手等平台则推出"作者声明"功能,通过正向激励引导合规使用AI工具。小红书建立的内容标识检测系统,可识别并标注平台内AI生成内容,形成从创作到传播的完整管理链条。

新规的出台直指AI技术滥用痛点。监管部门披露,未明确标识的AI生成视频曾被用于实施"数字孙子"诈骗,部分老年人因识别困难而购买虚假推荐产品。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专家认为,标识制度通过技术溯源和风险预警,可有效防范虚假信息传播,同时降低内容治理成本,促进AI技术在文本创作、辅助设计等领域的健康发展。

从国际治理趋势看,建立AI生成内容标识体系已成为全球共识。浙江大学教授王春晖指出,多数国家通过立法强制要求内容溯源,欧盟《人工智能法案》、美国《深度伪造责任法案》均包含类似条款。我国此次实施的标识制度,既延续了《网络安全法》的监管逻辑,又与算法推荐、深度合成等专项规定形成衔接,为全球AI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