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举办的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城市文化,国际对话”论坛上,AI技术对城市认知的影响成为热议焦点。北大计算机学院教授马思伟以鲁迅笔下“两棵枣树”的经典表述为例,指出算法与人类对文学意境的理解存在本质差异:“AI会单纯统计树的数量,而人类能感知文字背后的孤独与重复。”这场以“AI时代城市文化的发展与创新”为主题的讨论,揭示了技术革新正在重塑人类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结合数字技术实践,提出了城市认知的新维度。这位曾主导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的专家,以宋庆龄故居周边47幢历史建筑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激光扫描还原砖瓦的历史参数:“当市民用手机扫描建筑时,不仅能读取建造年代,还能发现相邻房屋可能相差百年。”他强调,传统城市叙事往往依赖个体记忆中的温暖故事,但数字技术能揭示建筑之间的“基因关系”——比如外滩某栋建筑窗户的排列,可能暗含着“爷孙”或“叔侄”般的代际联系。这种科学方法正在改变人们理解城市文脉的方式。
欧洲艺术节联盟荣誉副主席保罗·杜雅尔丹从人文视角展开了对比论述。这位比利时学者用诗意的语言指出:“云技术诞生前,天空就有真实的云。”他认为节日是映射人类灵魂的镜子,能将快与慢、真与假等二元对立转化为鲜活的情感体验。“艺术节不是日历上的标记,而是让孤独感消融的集体记忆。”他以上海国际艺术节为例,说明节日如何通过舞台、屏幕和云端创造跨越时空的共鸣,这种韧性正是现代城市需要的软实力。
两位专家的观点看似对立,实则指向城市发展的双重路径。吴志强展示的数字技术能精准还原建筑历史,杜雅尔丹强调的艺术节日则构建情感联结。当AI开始模仿人类创作时,一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如果机器用个体风格作画,作品归属权该如何界定?这种追问在论坛上引发了关于技术伦理的深入讨论。与会者普遍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理性技术与感性艺术的共同驱动。
城市管理被形象地比喻为指挥交响乐团。每位市民都是独特的声部,AI技术的作用如同智能调音台——既能过滤噪音,又能促进不同文化音符的和谐共鸣。在苏州河沿岸的Citywalk路线中,这种理念已转化为现实:游客通过扫描建筑二维码,既能听到历史砖瓦的“讲述”,也能参与实时生成的数字艺术创作。这种技术与人文的融合,正在重新定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