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海上绿色氢能装备领域迎来重大突破——由申能集团投资的氢能企业上海氢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上海氢盛创合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全球首个海上千方级PEM电解制氢系统,在南通测试基地完成全功率测试并正式启动示范应用。该系统专为深远海漂浮式平台设计,每小时可生产1000标准立方米氢气,其模块化架构与极端环境适应性为海上风电制氢商业化开辟了新路径。
研发团队攻克了四大核心技术难题:通过新型复合材料与高精度封装工艺,将电解槽产氢能力提升至千方级;采用集约化模块设计,使系统重量仅为传统碱性制氢设备的六分之一,完美适配海上平台承重限制;针对海洋晃荡环境开发的动态稳定系统,可抵御8级风浪冲击;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直流电耗低于4.3千瓦时/立方米,动态响应时间缩短至5秒,能够精准匹配海上风电的间歇性输出特性。这些创新使系统具备离网运行、盐雾防护、自动调平等功能,可在无陆基支撑的深远海区域连续工作。
我国海上风电开发正面临关键瓶颈——据中国气象局数据,全国近海与深远海风能技术可开发量达27.8亿千瓦,但截至2025年6月,海上风电累计装机仅4420万千瓦。制约大规模开发的核心因素在于远海电力输送成本过高,传统海底电缆每公里造价超千万元,且输送距离超过80公里后经济性急剧下降。此次突破的PEM制氢技术提供替代方案:将风电转化为氢能储存运输,同等输送规模下成本可降低30%以上,且输送距离越远优势越显著。
该系统已确定将于2026年在申能海南CZ2海上风电平台进行示范应用。项目负责人指出,通过"风电制氢-管道/船舶运输"模式,可将当前难以开发的12.3亿千瓦深远海风能转化为绿氢、绿氨等零碳燃料,既解决远海电力消纳难题,又为沿海化工、交通等领域提供稳定氢源。据测算,单个千方级制氢平台年可生产绿氢8000吨,相当于替代1.8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4.9万吨。
作为国内最早布局氢能全产业链的能源集团,申能已形成覆盖"制、储、运、加、用"的完整体系。此次海上制氢装备的突破,标志着其"三纵三横"战略(纵向打通氢能制备、储运、应用三大环节,横向布局交通、工业、发电三大领域)取得关键进展。集团计划未来三年投入20亿元用于氢能技术创新,重点推进海上制氢、液氢储运、加氢站网络等核心环节,助力我国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