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革命的红色圣地,陕西延安在新时代发展进程中始终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通过产业振兴激活区域经济新动能。当地依托特色资源禀赋与绿色发展理念,培育出苹果、光伏、文旅、林下经济、蚕桑等多元化产业体系,在守护生态底色的同时,书写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延安苹果产业凭借独特的气候条件,已成长为区域经济的支柱。该产业突破传统鲜果种植模式,构建起涵盖深加工、品牌建设、配套服务的全产业链。从苹果脆片、果汁、果酒等衍生产品,到“延安苹果”区域公共品牌的标准化推广,再到果园托管、冷链物流等环节的完善,形成从田间到市场的完整闭环。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苹果种植面积稳定在330万亩以上,产量突破50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551亿元,实现从“卖原料”到“卖品牌”的跨越式发展。
在能源转型领域,延安创新推出“光伏+”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屋顶资源与荒坡空地发展清洁能源。分布式光伏板覆盖农户屋顶,集中式光伏电站扎根荒山,既为当地输送绿色电力,又创造稳定收益。通过“村集体+企业+农户”的共建共享机制,闲置屋顶变身“阳光银行”,光伏板成为增收“金罐罐”,探索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发展路径。
作为红色文旅核心地,延安持续升级旅游体验,推动红色文化与多元业态深度融合。当地在保护革命旧址的基础上,开发红色实景演出、沉浸式体验项目,让历史记忆“活”起来;同时整合黄土风情、乡村生态资源,打造民宿集群与特色旅游线路,形成“红色教育+生态观光+民俗体验”的复合型业态。这种创新模式不仅传承了红色基因,更带动餐饮、住宿等周边产业协同发展,使革命圣地成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旅目的地。
林下经济成为延安生态价值转化的重要突破口。依托广袤林地资源,当地发展“林+药”“林+菌”“林+禽”等立体种植养殖模式,在保护森林生态的前提下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农户通过参与林下中药材种植、生态鸡养殖等项目,实现“家门口就业”与“稳定增收”双重目标。目前,林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绿色有机产品畅销市场,成为连接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关键纽带。
传统蚕桑产业在延安焕发新生机。当地利用窑洞恒温恒湿的特性发展特色养殖,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升蚕茧品质。产业环节从养蚕卖茧延伸至缫丝、织绸、蚕丝被加工等领域,部分企业还开发出文创产品提升附加值。以延川县为例,2025年计划养蚕1000张,预计产茧60吨,产值超500万元。该产业不仅盘活闲置窑洞资源,更带动山区农户就业,成为群众增收的“新法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