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量子“风暴”来袭:“本源悟空”助力流体仿真开启航空设计新篇章

   时间:2025-11-04 15:01:22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当“把飞机放进量子计算机里吹风”这样的表述从科幻想象变为现实,全球科技领域都为之侧目。我国科研团队利用“本源悟空”超导量子计算机,成功完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量子计算流体动力学(QCFD)仿真,这项成果涵盖一亿网格、百万时间步以及全三维湍流场,且一次运算耗时不到传统超级计算机的千分之一,引发了广泛关注。

在传统航空设计领域,验证新机翼是否省油是一项关键工作。设计师通常会先在计算机中进行虚拟风测试,观察气流在翼面的情况,比如是否会出现打旋、分离以及制造阻力等现象,这一流程被称为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过去五十年,工程师依靠经典超级计算机求解纳维 - 斯托克斯方程。网格划分越精细,得到的结果就越真实,但所需的算力也会呈指数级增长。以一架全尺寸客机为例,进行亿级网格仿真,即便动用上万块CPU,也需要昼夜不停地运行数周时间。正因如此,世界各大航空城至今仍保留着巨型风洞,用于完成计算机难以处理的任务。

量子计算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从宏观角度看,流体是连续的,但从微观层面而言,它是无数分子碰撞的统计结果。而量子比特在处理“统计游戏”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它可以将空气粒子视为概率云,通过薛定谔方程直接演化其分布,无需像传统方法那样一格一格地计算有限体积。然而,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困难重重。流体方程具有强非线性,边界条件复杂,还需要处理不可压缩约束。当量子线路深度增加时,噪声会呈指数级膨胀。过去十年,全球多个团队进行了尝试,但大多局限于几千网格、二维层流的“玩具模型”。

“本源悟空”此次取得的突破,关键在于“混合 - 压缩 - 纠错”三招组合拳。第一招是混合算法,研究团队将大涡模拟(LES)的思想引入量子线路。先利用经典网格过滤出超大涡团,再把小尺度脉动“打包”成量子态,让量子比特负责演化最容易失控的湍流耗散区,经典CPU则负责处理剩余的骨架场。双方每完成一个时间步的计算就进行一次数据交互,这样既节省了量子资源,又保证了计算精度。第二招是压缩线路,通过引入“变分量子生成网络”(VQGAN),将原本需要上万门的线路压缩到几百门,线路深度降低一个量级,噪声累积得到有效控制。第三招是纠错层,利用“悟空”72比特芯片的并行读出能力,实时监测比特翻转情况。一旦超出阈值,就动态重算,只修复出现问题的部分,避免整体重新计算。三招协同作用,使得一亿网格、百万步的“梦幻仿真”在量子计算机中成功运行,全程耗时不到4小时,而同等精度的经典超级计算机预估需要运行3000小时。

速度提升了,结果的可靠性如何呢?研究团队进行了三重交叉验证。首先,将量子计算结果与欧洲某经典超级计算机中心的高精度数据进行对比,压力分布误差在1%以内。其次,使用同一套算法在经典计算机上运行“降维版”程序,得到的升力、阻力曲线几乎与量子计算结果重合。最后,将仿真得到的油流谱贴在真实风洞模型上进行可视化,分离线位置与实验照片几乎无法用肉眼区分差异。三重验证均通过,业内才认可这是一项“真正有用的量子CFD”成果,而非简单的“玩具加速”。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风洞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呢?目前来看,还为时尚早。量子CFD目前更像是“特种突击队”,在遇到极其复杂、高度敏感且需要反复迭代的场景时,它能发挥关键作用。而在日常大量常规型号的验证工作中,经典CFD加速卡仍然具有更高的性价比。更重要的是,当前量子芯片还处于“含噪声中等规模”(NISQ)时代,比特数、相干时间、门保真度等都存在一定限制。即使进行更大规模的仿真,也需要依靠混合框架借助经典计算机的能力。也就是说,风洞、超级计算机和量子计算机并非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共同构成了“航空设计三件套”:风洞提供真实数据,超级计算机拓展计算广度,量子计算机挖掘计算深度。

量子CFD的应用前景远不止于航空领域。高速列车穿越隧道时产生的压力波、火箭级间分离时的瞬态涡流,甚至是血液在心脏瓣膜周围的湍流,这些场景都对网格分辨率有着极高的要求。一旦量子比特规模突破百万,相干时间突破秒级,这些传统计算方法难以处理的场景都有可能被攻克。更令人期待的是“反设计”的可能性,传统设计流程是先绘制外形再计算性能,而未来量子计算机强大后,可以直接以“最低阻力”“最小噪声”为目标,反向演化出最优曲面,让算法为人类“创造”出自然界中完美的形状。

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无需深入理解量子门、哈密顿量、变分循环等复杂的科学概念。只需知道,空气不再仅仅是在风洞中呼啸而过,它也可以在量子世界里化作一簇概率云,在芯片上悄然演化。未来,我们乘坐的飞机、高铁甚至私家车,其外形或许就诞生于这样一场“无声的量子风暴”。科学的前沿看似遥远,却终将在某一天化作我们窗外掠过的优美流线。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