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级酒店推出“剩菜盲盒”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讨论。杭州国寿君澜大饭店率先尝试这一模式,将自助晚餐闭餐前15分钟的剩余菜品打包成盲盒,以40元的价格供顾客购买。这一举措不仅让消费者以低价享受到了原价298元的自助餐,还为酒店减少了食物浪费,实现了双赢。
据悉,该酒店的自助晚餐包含30余种菜品,涵盖烤鸭、叉烧、蒜蓉生蚝、清蒸大闸蟹等硬菜,以及核桃塔、荔枝慕斯蛋糕等甜品。顾客支付40元后,可自行用餐盒打包,能装多少全凭本事。若装上两只大闸蟹,几乎就能回本。酒店还赠送罐装苏打水、椰子汁或果汁任选其一。
事实上,这一模式并非杭州国寿君澜大饭店首创。此前,上海虹桥雅高美爵酒店就推出过28元的午餐盲盒,包含六道热菜轮换,消费者可自行拿取。深圳龙华希尔顿逸林酒店也曾以79元的价格售卖原价200多元的自助餐盲盒,内含鲍鱼面、刺身寿司、现煎牛排等高端菜品。
社交媒体上,消费者对“剩菜盲盒”反应热烈。许多人表示,以极低的价格实现了五星级酒店自助餐自由,堪称“喜大普奔”。然而,业内部分人士却持反对态度,认为这一模式“掉价”“丢人”,不符合五星级酒店的形象。对此,有观点指出,推出这一方案的或许是酒店中的年轻团队,而非传统观念较重的“老一辈”管理者。
“剩菜盲盒”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2015年的丹麦。当时,一家公司推出“魔法袋”盲盒,将临期食品打包销售,既帮助商家清理库存,又让消费者以低价获得惊喜。这一模式迅速在欧洲流行,截至2023年已覆盖17个国家,超过8万家门店参与,累计减少食物浪费超2亿份。
国内市场方面,面包房、甜品店等业态率先借鉴这一模式。北京朝阳区一家面包店每日推出30个盲盒,20秒内即被抢购一空。消费者需提前预约,拼手速抢购,增加了趣味性。尽管这些盲盒价格约为原价的一半,但商家仍认为这是清理库存的有效方式。
高端酒店“剩菜盲盒”在新加坡也曾引发关注。当地留学生分享称,花15新元即可购买高端酒店的自助餐盲盒,内含烤面包、烤肉、海鲜等,性价比极高。这一模式在社交平台上广泛传播,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前往打卡,酒店备餐区因此常被清空。
从商业角度看,高端酒店“剩菜盲盒”的流行反映了精细化运营的趋势。在后房地产时代,酒店需从“地产挂件”转变为独立盈利的实体,降本增效成为关键。然而,部分酒店仍通过压缩采购成本、缩减物料等方式降低成本,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如欢迎水果不新鲜、纸巾配给不足、沐浴露稀释等。
相比之下,“剩菜盲盒”通过精细化管理减少了食物浪费,同时为酒店带来了额外收入和宣传效应。消费者以低价享受高端餐饮,自发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为酒店带来了流量。这种模式既解决了酒店的食物损耗问题,又满足了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追求。
当前,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已从“精致穷”转向“精明省”。艾媒咨询预测,2025年国内临期食品市场规模将达401亿元,主力消费群体为25至40岁的年轻人和中产阶层。这一群体既追求品质,又注重性价比,将临期食品视为社交货币,推动了“剩菜盲盒”的流行。
“剩菜盲盒”的火爆,本质上是商业文明的一次升级。它让高端食材物尽其用,避免了浪费,同时满足了消费者对性价比的需求。这种模式不仅为酒店带来了新的盈利点,也反映了社会对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视。让食物找到归宿,比用浪费维持体面更显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