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会展中心(福田)近日迎来了一场聚焦无线短距通信技术的重要盛会——CEIC 2025平行论坛“星闪智联创新论坛”。本次论坛由国际星闪联盟主办,以“星闪智联·创新未来”为主题,吸引了400余位来自行业协会、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专家代表,共同探讨星闪技术在智能化社会和数字经济建设中的最新进展与未来方向。
论坛议程丰富,涵盖主题演讲、报告发布、工作组成立仪式、开发者社区启动仪式、MOU合作签署以及第二届“星闪杯”颁奖典礼等多个环节。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闻库在致辞中指出,信息通信产业正进入AI重塑全局的新阶段,人工智能、物联网和云计算的融合催生了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对短距离通信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强调,未来需要在终端协同、智能交互和实时感知等方面推动星闪技术与AI的深度结合。
作为新一代短距通信标准,星闪技术自诞生以来便肩负着以无线替代有线、实现新场景和新连接的使命。经过五年多的发展,在国际星闪联盟的推动下,星闪技术不断创新,生态体系日益完善,产品迭代速度加快。国际星闪联盟副理事长万蕾介绍,星闪通过Polar码、3D-FISA和Mesh组网等创新技术,实现了低时延、高可靠、精同步和高并发的突破性性能。在应用层面,星闪支持音视频控制的动态组合,通定感一体化设计实现了厘米级定位,为无线短距连接的智能化跃迁提供了技术支撑。
国际星闪联盟秘书长曾国松在解读《星闪无线新短距趋势与市场空间展望》时表示,智能时代的短距连接技术核心驱动力在于融合化、无线化和AI驱动的确定性连接。他预测,AI手机、智能AR/VR眼镜、下一代智能座舱、沉浸式空间娱乐设备、电子纸与电子标签、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将成为智能化应用的六大重要方向,为星闪技术布局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
为推动星闪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国际星闪联盟组织11位代表发起了《消费电子新短距产业共建倡议》,提出“共建星闪技术新标准、共创智能连接新应用、共赢消费电子新未来”。这一倡议体现了联盟开放共赢的初心,彰显了构建“星闪+AI”新消费电子集群的决心。
在终端家居领域,星闪技术已实现多项商业化落地。中国移动智慧家庭运营中心家庭智能连接部总经理夏羿介绍,面对家庭设备并发冲突、跨协议兼容难等痛点,中国移动引入星闪技术,实现WiFi与星闪分层协同,显著提升连接稳定性。目前,星闪遥控器已实现秒级配对、语音时延降低60%,2025年预计发货量可突破400万。同时,以星闪FTTR为核心的家庭连接方案也取得阶段性成果。
华为终端短距通信首席科学家许浩维展示了星闪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星闪查找功能以接近蓝牙的成本,实现精度提升5倍、速度提升2倍,并支持手机组网与楼层级室内定位。星闪车钥匙利用相位差与TOF算法,精度达蓝牙5倍,成本仅为UWB一半,已有10余款新车搭载。星闪耳机的传输速率较传统技术提升6倍,抗干扰能力增长2倍。
中兴通讯标准部部长田力认为,无线短距在未来智能网络中将扮演更重要角色。他建议从低时延高速率、低功耗低成本、高精定位、零功耗无线物联网、毫米波通信、AI与短距融合六大维度完善星闪标准体系。论坛还发布了《星闪在智能终端和智能家居领域产业应用研究报告》,系统梳理了星闪的应用场景和技术优势,并整理了产业链图谱。
在行业应用方面,星闪技术已在电力、电子纸等领域落地生根。许继电气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黄利军表示,星闪技术可在电力场景实现数据通信解决方案统一化,并与鸿蒙等技术融合,提升行业数字化水平。电子纸产业联盟秘书长左强将电子纸与星闪的结合形容为“双向奔赴的爱情”,电子纸桌牌、胸卡、充电宝等产品已率先搭载星闪技术。论坛还举行了国际星闪联盟——星闪电子纸SIG成立仪式,未来将聚焦新零售、医疗、办公与手写四大板块开展工作。
在解决方案层面,上海海思手机与穿戴产品总监谢子晨介绍了基于星闪技术的三大解决方案,提升耳机音质、穿戴设备健康检测和智慧小屏互联能力。恒玄科技展示了新一代星闪芯片BES2820YP,支持双频星闪技术,适配AI眼镜、双频Hi-Res音频等场景。泰凌微电子研发技术总监江国华称,旗下自研星闪芯片已完成主流终端互联测试,为智能家居、汽车钥匙等场景提供连接方案。江苏润和软件研发副总石磊介绍了基于开源鸿蒙与星闪技术的行业解决方案,推动教育、电力和煤炭行业智能化转型。
论坛还举行了“星闪开发者社区”上线仪式,国际星闪联盟邀请全球开发者加入,共同为无线短距生态注入新动力。在国际拓展方面,Azapa株式会社企划部部长杨伟佳表示,星闪技术是日本实现“Society 5.0”智能社会的关键基础设施,在智能工厂、设备监控等领域具有巨大市场空间。GSMA独联体区域战略合作总监Tair Ismailov认为,AI与无线网络深度融合是未来趋势,星闪技术有望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加速产业合作,国际星闪联盟与深圳市物联网协会等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推动星闪技术在千行百业的规模化应用。论坛最后举办了第二届“星闪杯”应用挑战赛颁奖典礼,华中师范大学“群星闪耀”、深圳技术大学“箱箱快跑”等团队分获技术突破、商业潜力和场景适配奖项,深圳技术大学“星云汇聚”、郑州轻工业大学“SignLink”等团队分获大赛前三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