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人工智能竞赛中占据优势。”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在近期一场闭门会议上的言论经主流媒体报道后引发广泛讨论。尽管他在后续回应中澄清并非断言中国必然取胜,但同时指出,当前全球最受欢迎的开源人工智能模型大多来自中国,美国需加快技术迭代步伐。这一表态折射出中美人工智能领域竞争格局的微妙变化。
硅谷科技巨头与新兴中国企业的技术路线差异日益显著。以英伟达、OpenAI为代表的企业延续高资本投入模式,通过扩大模型规模维持领先地位,但这种策略正面临质疑。OpenAI提出的万亿级数据中心建设计划引发行业对泡沫风险的担忧,投资机构赛昂资产管理公司甚至通过做空相关科技股对冲潜在风险。主流媒体开始公开讨论人工智能技术估值与实际回报的脱节问题,行业警报声渐起。
中国企业的技术路径呈现截然不同的特征。DeepSeek推出的推理模型R1在数学和编码性能上比肩国际顶尖模型,成本却降低97%,这一突破性进展迫使硅谷重新审视“昂贵智能”的必要性。智谱AI、MiniMax、Kimi等企业形成的创新集群,通过精准控制研发成本实现技术突破。杰富瑞报告显示,中国云厂商三年资本支出较美国同行减少82%,但大模型性能差距已缩小至10%以内。技术突破带来市场格局的重构。MiniMax发布的混合架构推理模型M2在性能与成本平衡方面表现突出,其API定价仅为同类美国模型的8%,推理速度提升近一倍。该模型在第三方平台OpenRouter的调用量突破800亿次,日调用量超越OpenAI直追谷歌。计算机科学家吴恩达的对比数据显示,在性能与成本综合指标上,MiniMax M2与美国Grok 4 Fast形成直接竞争态势。
商业闭环的构建能力成为竞争关键。MiniMax通过开源策略降低技术使用门槛,其视频生成、语音模型等产品形成完整技术矩阵。公司年化订阅收入达1亿美元且全部来自用户直接付费,验证了从模型到产品的健康商业模式。这种高效资源转化率使得中国企业的模型投资回报率达到美国同行的百倍级别,形成独特竞争优势。
技术理念差异映射出战略定位的分野。DeepSeek坚持“用长远眼光应对重大命题”的研发哲学,MiniMax则提出“让智能普惠每个人”的愿景。创始人闫俊杰在采访中强调,开源策略是加速技术进步的核心,公司从封闭开发转向全面开源后,在文本模态实现重大突破,编码模型跻身全球前三。这种战略调整使企业在多模态技术融合趋势中占据先机。
资本市场的估值差异凸显认知鸿沟。MiniMax最新估值40亿美元,仅为OpenAI估值的0.8%,但技术指标显示其实际竞争力远超估值差距。这种反差促使行业重新评估技术路线的可持续性。当meta宣布未来三年投入6000亿美元建设AI基础设施时,中国企业的“有限理性”策略——在资源约束中追求最优解——正形成新的增长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