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新能源汽车的身影愈发常见。小区停车场里,绿色车牌的车辆整齐排列;商场地库中,快充桩前常常停满车辆,成为备受瞩目的“热门车位”。消费者购车时,关注的重点也从传统燃油车的“百公里油耗”,转变为新能源汽车的“满电续航里程”和“智能配置水平”。

“十四五”规划期间,中国汽车产业成功实现“换道超车”,在新能源汽车的产销规模、技术创新以及产业链完善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成为推动这一变革的关键力量。该专项自2021年启动后,围绕能源动力、电驱系统、智能驾驶、车网融合等六大方向,全面布局研发任务,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创新成果。
曾经,“续航焦虑”和“充电速度慢”是阻碍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因素。如今,随着电池技术和充电技术的不断进步,“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已成为新的行业标准,有效缓解了人们的出行担忧。
新能源汽车凭借其出色的性能和实惠的使用成本,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销量持续攀升。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今年9月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身边新能源汽车数量明显增多,这是许多人的共同感受。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自2020年以来年均增长率均超过75%,创下“五年计划”同期最高增幅。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40.9%,较2020年大幅提升超过35个百分点。
在“十四五”期间,新能源汽车不仅在市场规模上实现大幅增长,还在全产业链发展和智能化领域不断拓展。专项推动的智能驾驶与车网融合技术研发,加速了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应用。
高级辅助驾驶功能不再是高端车型的专属,逐渐成为中国汽车的标配。目前,中国搭载L2级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在新车中的渗透率已超过57%。
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直接关系到车辆的安全性和续航能力。为攻克这一关键问题,专项开展了系统性技术攻关。通过在关键材料研发、电芯设计和系统集成等核心环节取得进步,推动了电池综合性能的提升。
目前,量产电池能量密度已突破300Wh/kg,半固态电池开始逐步装车,更具颠覆性的全固态电池技术也取得关键突破。10月初,我国科学家成功攻克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的技术难题,使固态电池性能实现跨越式升级。这意味着,过去100公斤电池包最多支持500公里续航的局面将被打破,续航里程有望提升至1000公里以上。
我国已构建起完整的动力电池产业链,从上游材料供应到电芯制造,形成了显著的产业链优势。“十四五”期间,中国动力电池产量增长超过十倍。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姚振智介绍,我国动力电池产量从2020年的83.4GWh增长至2024年的超1000GWh。在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前10家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6席,市场份额合计超过60%。今年前三季度,累计装车量达493.9GWh,同比增长42.5%。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正在现有优势基础上,为下一阶段的竞争做好技术储备。
在专项的引导下,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突破正从单个部件向整个系统延伸。在核心部件方面,驱动电机、控制器等关键系统的性能已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甚至实现反超。其中,分布式电驱动、多域融合底盘控制等前沿技术填补了多项国际空白。
技术进步最终要体现在产品上。一位自主新能源车企的产品经理表示:“以前L2辅助驾驶是高端车的选配,现在已成为10万元级车型的标配。”截至2024年,中国搭载L2级辅助驾驶的乘用车渗透率已超过57%,较四年前提升40多个百分点。
当其他国家还在专注于提升单车智能水平时,中国率先将车辆、道路和云端视为一个整体系统,提出“车路云一体化”的技术路线。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认为,中国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具备更好的竞争优势,汽车产业在“上半场”已取得一定优势,但“下半场”的竞争将决定最终胜负。
“十四五”期间,通过“技术 - 装备 - 标准 - 平台”的协同攻关,解决了智能汽车测评领域技术体系缺失和国外工具依赖的问题。如今,自主测试装备与工具链不仅支撑着智能网联技术的商业化落地,还在推动整个行业的标准制定。
以北京亦庄为例,已实现600平方公里的智能网联道路和智慧城市专网覆盖,部署各类车载单元1000余套,智能网联车辆测试验证里程超过3300万公里。云控平台日均处理数据量约420TB,接入约1100辆测试车辆,覆盖1600余个路口,亦庄核心区60平方公里实现绿波通行与路口动态优化。
早在2020年,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就开始建设。经过5年发展,无人配送车、无人环卫车等智能网联车辆已在示范区投入日常运营,配送范围和运营效率不断提升。北京市经信局汽车处副处长孙全胜表示:“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目前已实现全市600平方公里路侧基础设施智能化部署,首次在全国建成涵盖‘车、路、云、网、图’五大体系的城市级工程试验平台。”
从解决续航焦虑的技术突破,到智能驾驶功能的普及,再到车路云协同的创新路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技术优势正推动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自主品牌在20万元以上细分市场逐渐获得认可,形成了技术突破、市场需求与产业链完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