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创始人雷军近日通过社交平台重申了品牌对安全性能的执着追求,并透露将进一步加大在安全技术研发领域的投入,旨在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用车安全保障。这一战略在小米最新车型YU7上得到充分验证,其车身设计近日斩获北美压铸协会2025国际压铸大赛最高奖项——最佳结构奖,引发行业高度关注。

YU7车型搭载的20合1一体化压铸铝三角梁成为获奖核心亮点。这项技术通过将空调系统、压缩机及冷却模块等20个零部件集成于单一结构件,不仅实现了前舱布局的极致优化,更创造出141升的超大前备箱空间。在碰撞安全方面,该部件作为主要传力路径,可将冲击力高效分散至车身另一侧,配合电池包与车身一体化设计(CTB),使整车扭转刚度达到47610N·m/deg,远超同级竞品。据技术团队介绍,这种跨系统集成设计使车身重量减轻15%的同时,碰撞吸能效率提升23%。
雷军将YU7的安全哲学概括为"刚柔并济"的双重防护体系。在"刚"性层面,车身采用航空级铝合金与超高强度钢的复合结构,关键部位抗拉强度达1500MPa,相当于承受15吨重物压力而不变形。在"柔"性层面,通过精密计算的能量传导路径和电池包底部五层防护结构,形成立体化缓冲系统。这种设计理念贯穿于从材料选择到制造工艺的全链条,例如在焊接环节采用激光深熔焊技术,使焊缝强度提升40%,有效防止碰撞时结构分离。
该车型的技术突破正在重塑行业安全标准。一体化压铸工艺使生产效率提升3倍,单车制造成本降低18%,为大规模量产奠定基础。CTB技术则将电池包体积利用率提高至72%,在同等电池容量下续航里程增加12%。在近期举办的智能电动汽车安全论坛上,雷军呼吁建立覆盖主动安全、被动安全及数据安全的立体化评价体系,特别指出随着L3级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系统冗余设计和网络安全防护将成为新的安全焦点。
研发团队透露,下一代车型将搭载多模态感知系统,通过融合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与视觉传感器的实时数据,构建360度安全预警网络。该系统可提前2秒识别潜在危险,在紧急情况下自动触发转向避让功能。这种从"被动承受"到"主动预防"的技术演进,或将重新定义新能源汽车的安全边界。目前,小米已与多家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重点攻关固态电池安全技术和车规级芯片算力优化,持续推动安全技术的迭代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