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对中国汽车产业而言,将是充满变数与机遇的关键节点,行业正站在技术迭代的临界点上。”地平线副总裁吕鹏在接受专访时指出,智能驾驶技术已从概念验证阶段迈向规模化落地,用户对实际体验的关注度远超功能参数的堆砌。
中汽协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2769.2万辆和2768.7万辆,同比增长13.2%和12.4%。其中新能源汽车表现尤为亮眼,产量突破1301.5万辆,销量达1294.3万辆,同比增幅均超30%。值得关注的是,智能驾驶技术渗透率持续攀升,预计到2025年底,L2级辅助驾驶功能在新车中的装配率将超过半数。
这场智能化浪潮正重塑行业格局。智能驾驶功能已从高端车型向10万至20万元价格区间渗透,推动市场进入“全民智驾”时代。吕鹏分析称,这一转变标志着智能驾驶从“可选配置”升级为“核心卖点”,但行业也面临新的挑战:技术方案同质化严重,多数产品在功能描述上缺乏差异化;同时监管政策趋严,对功能安全与责任认定的要求不断提升。
“破局的关键在于回归价值本质。”吕鹏强调,行业需要聚焦真实使用场景,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他比喻道:“智能驾驶就像智能手机的4G网络,是连接未来出行生态的基础设施。”这项技术不仅能缓解拥堵路况下的驾驶疲劳,还能帮助新手完成停车操作,最终让汽车从交通工具进化为“第三生活空间”。
在成本控制与体验优化的平衡中,行业呈现出多元化技术路线。部分厂商通过精简传感器配置降低方案成本,但吕鹏认为,长期竞争的核心在于用户体验。“只有持续优化实际使用中的痛点,才能实现规模化普及。”他指出,大规模部署形成的数据闭环将加速高阶自动驾驶系统的成熟,推动行业进入真正智能化的新阶段。
对于技术路径的选择,吕鹏以攀登珠峰作比:“有人选择南坡,有人选择北坡,最终目标都是登顶。”地平线采取的策略是通过全场景辅助驾驶实现大规模量产,利用数据驱动逐步逼近L4/L5级自动驾驶,这与特斯拉的技术路线存在相似之处。他透露,2025年将成为高阶辅助驾驶普及的关键窗口期,更多主流价位车型将搭载成熟稳定的智驾系统。
这场智能驾驶竞赛被吕鹏形容为“铁人三项”,需要企业在AI算法、工程能力、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等多个维度建立优势。他特别指出,智能驾驶技术的成熟将催生真正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就像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带来的变革一样,推动整个产业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跃迁。在这个过程中,持续的技术积累和产品创新将成为企业立足市场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