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索尼Xperia官方微信公众号主页弹出"该账号已自主注销"的灰色提示时,这个曾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掀起过风暴的品牌,正以最静默的方式完成最后的谢幕。从2023年9月Xperia 5V发布后断更新品,到2025年11月官方渠道集体撤退,这场持续两年的撤退行动,在竞争白热化的中国手机市场激不起半点涟漪。
IDC数据显示,索尼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早已跌破0.1%的统计阈值,被归入"其他"阵营。这个数字与2007年索尼爱立信年销1.03亿台的辉煌形成刺眼对比,当年Walkman音乐手机与Cyber-shot影像手机的风靡程度,甚至让苹果初代iPhone都黯然失色。但正是从2012年完成对爱立信股份收购开始,索尼手机业务踏上了长达十三年的下坡路。
在智能手机产业变革的关键节点,索尼的应对显得格外迟缓。当竞争对手在快充技术、AI美颜、全面屏设计等领域展开军备竞赛时,索尼仍执着于无刘海直屏、3.5mm耳机孔等硬件参数。2013年Xperia Z1凭借IP58防水认证和2070万像素摄像头引发关注,但接近原生的安卓系统在本土化功能上的缺失,让中国消费者逐渐失去耐心。Xperia 5 V定价6499元却缺乏差异化体验,最终验证了"索尼手机很好,但不懂中国用户"的市场判断。
全球市场的溃败同样触目惊心。2018年三季度全球销量暴跌至160万部,移动业务单季亏损298亿日元,成为索尼集团唯一亏损部门。即便在本土市场,份额也从2022年的10.81%腰斩至3.96%。2022年与魅族合作预装Flyme系统的尝试,终究未能扭转系统级体验的短板,这场"技术联姻"最终流于表面。
索尼消费电子帝国的崩塌早有预兆。在等离子与液晶显示技术的世纪之争中,索尼因押注等离子技术承受巨额亏损,直接导致其在电视产业核心竞争中失去主导权。如今中国电视市场,索尼份额已萎缩至个位数,推出的3系性价比新品难挽颓势。这种战略误判与手机业务的困境如出一辙,都暴露出"工程师思维"与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
有趣的是,面对市场质疑,索尼始终保持着矛盾姿态。2024年3月曾坚决否认退出中国市场,强调中国是"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但主要宣发渠道的相继关闭让这种表态显得苍白。不过其全球研发并未停滞,科技媒体披露索尼正在筹备Xperia 1 VIII和Xperia 10VIII两款新机,预计2026年发布。这种"退而不休"的姿态,折射出老牌厂商在转型期的挣扎。
在索尼的产业版图中,智能手机已沦为边缘业务。游戏、音乐、影视三大支柱贡献了集团六成以上收入,影像传感器业务更占据全球50%市场份额。这种结构性转变,使得手机业务的存亡不再关乎生死。当消费者为Xperia Z系列工业设计惊叹的年代一去不返,索尼的消费电子传奇,终究在智能手机的浪潮中褪去光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