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广州车展,场馆内温度因天气骤降而显得格外清冷,但车展现场的人气却并未因此受到影响。不过,与往届相比,媒体在车展上的体验和感受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从媒体日到首个专业观众日,车展的热闹背后,隐藏着行业格局的深刻调整。

华为乾崑生态大会在车展开幕前一晚举行,这场未在车展主场地举办的活动,却成为本届车展流量热度最高的焦点。据透露,已有14家车企、33款车型搭载华为乾崑技术,月销量突破10万台。这一数据表明,华为生态联盟已在中国车市占据重要地位,其影响力正持续扩大。鸿蒙智行携五界品牌集体亮相,华为乾崑作为智驾和智能座舱供应商,出现在多家车企的发布会上,甚至拥有独立展台。华为系产品的全面渗透,正在重塑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化的认知,非华为系品牌则面临更大的市场挑战。
车企与华为的合作模式也在悄然变化。过去,部分车企认为“搭上华为就能卖车”,但如今这一观念已被颠覆。随着越来越多品牌采用华为乾崑技术,产品差异化竞争的重点逐渐转向非智能体验和智能化创新场景。华为乾崑的普及,一方面印证了其智能体验的认可度,另一方面也迫使车企必须在产品层面持续创新,以避免同质化竞争。那些坚持自我定位、将华为技术视为“锦上添花”而非“救命稻草”的车企,更有可能实现1+1>2的效果。
媒体日的氛围也透露出行业的变化。过去,媒体日是车企集中发布新车和营销活动的舞台,但今年销售人员的压力显著增大。在某自主品牌展台,工作人员甚至追着媒体人员推销车辆,直言“媒体也要买车”。这一现象反映出,车展的“媒体时段”已逐渐模糊,销售环节正提前介入。经销商通过直播卖车、直接接触潜客等方式,试图在车展上抢占更多市场份额。

与车展现场的热闹形成对比的是,汽车媒体的处境愈发艰难。机酒减少、活动邀约变少已是老生常谈,但更现实的问题是,媒体能写的内容变少,选题难度增加。车企的营销动作不再集中于媒体日,新车发布节奏提前,导致车展新闻价值下降。非头部品牌的信息容易被淹没,媒体疲于赶场也难以保证内容质量。对于缺乏深度挖掘能力的媒体而言,流量减少、影响力下降的“死亡循环”正在形成。然而,对于具备原创能力的媒体,这一变化或许反而是一种机遇,因为行业对深度内容的需求正日益凸显。
合资品牌在本届车展上展现出强烈的反击势头。与新势力品牌的“收敛”相比,合资品牌将车展视为战略高地,密集推出新产品和技术。上汽大众发布全新新能源序列ID.ERA,首款车型定位高端旗舰SUV;梅赛德斯-AMG GT XX概念车完成中国首秀,并宣布轴向磁通电机和全新AMG.EA架构车型将于2026年量产。起亚、奥迪、别克等品牌也纷纷带来新品,甚至邀请明星助阵,吸引关注。
合资品牌的智能化进程也在加速。大众与卓驭科技合作七年,推出IQ.Pilot增强驾驶辅助系统,成为燃油车领域首采端到端AI大模型的方案。广汽丰田纯电旗舰铂智7完成全量发布,搭载鸿蒙座舱和小米生态;天籁推出鸿蒙座舱版,成为唯一搭载该系统的燃油车;一汽奥迪A5L乾崑智驾版则将华为智能驾驶系统引入燃油车领域。通过与中国供应商合作,合资品牌正在快速补齐智能化短板,为2026年购置税补贴退坡后的市场竞争做好准备。
车展的舞台上,总有人退出,也总有人加入。今年,启境、华境、奕境等新品牌亮相车展,尽管它们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车市从不缺少新玩家。就像尊界S800,今年4月首次参加上海车展时鲜为人知,但10月已跃升为70万元以上超豪华轿车销量冠军。车市的竞争永远充满变数,而车展则是观察这些变化的最佳窗口。
尽管车展的“黄金年代”已逐渐远去,但其价值依然不可替代。它不仅是销售和展示的平台,更是观察行业趋势、透析市场变化的窗口。在重磅活动稀缺、品牌缺席车展的背景下,那些坚持深耕、稳步投入的品牌,更容易在用户心智中留下深刻印象。媒体亦然,对高品质内容的坚持,将在优质内容稀缺的时代获得更多正反馈。营销阵地上没有常胜将军,但细水长流的投入,永远比昙花一现的烟花更有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