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跨越千年的智慧对话:《中华考工记》解锁中国航天工业新传奇

   时间:2025-11-24 08:04:15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从《考工记》记载的“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到现代航天器精准入轨,中华民族对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歇。11月23日20:00,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打造的工业文化节目《中华考工记》将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首播航天工业篇,央视频同步开启全网独家放送。节目以跨越千年的科技对话为主线,邀请总台主持人龙洋、王嘉宁,携手中国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张玉花、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魏红祥等专家,以及航天员叶光富、演员高圆圆等嘉宾,共同解码中国航天工业的硬核实力与文化基因。

节目中,一场跨越时空的“科技对话”徐徐展开。苏轼“明月几时有”的浪漫想象,在音诗画《考工·天有时》中化为舞者与光影的交织,将古人对天宫的瑰丽设想与当代航天成就完美融合。从张衡浑天仪到《武备志》记载的“火龙出水”,从牵星板的精密刻度到现代航天器的轨道计算,节目通过文物复原与数字技术,再现了中国先民观察宇宙、打磨技术的智慧结晶。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李亮指出:“这些造物实践不仅孕育了技术萌芽,更将‘探索未知’的基因刻入文明血脉。”

作为中国航天自主创新的标杆,“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昵称“胖五”)的研制故事堪称极限挑战。这枚承载着深空探测梦想的“大力士”,其芯级搭载的两台50吨级氢氧发动机,将我国氢氧发动机推力提升8倍;助推器的8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产生的压强足以将黄浦江的水送至青藏高原。为减轻每一克重量,科研团队对火箭结构进行“斤斤计较”的优化:采用新型轻质合金、改进焊接工艺,甚至将舱内线缆重新布局。节目现场展示的发动机模型与减重设计图,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大国重器”背后的极致追求。

中国航天的“星辰版图”正在加速拓展。北斗卫星系统以全球首创的混合轨道设计,实现从区域服务到厘米级精度的跨越,未来将构建天地一体高精度网络;高分卫星家族“七兄弟”各司其职,使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数据自给率突破90%。节目中,航天员叶光富通过首部外太空实景拍摄的8K影片《窗外是蓝星》,带领观众“走进”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与梦天实验舱在轨精准对接成T字构型,各舱段既可独立飞行,又能无缝连接。这种模块化设计理念,让空间站既像“太空积木”,又似“移动实验室”,为长期驻留与科学实验提供了坚实保障。

“我没有时间考虑过去,我只考虑未来。”钱学森的这句名言,恰是中国航天精神的生动写照。从《考工记》的古老智慧到“天问一号”的火星探测,从“胖五”的极限突破到空间站的“太空筑巢”,节目通过文物、实验、访谈与数字技术,全景式呈现了中国航天工业如何将千年梦想转化为现实。11月23日,锁定央视综合频道,一同见证这场跨越时空的科技盛宴。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