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人形机器人落地遇阻?英特尔“单系统融合”方案或成破局关键

   时间:2025-11-25 00:55:21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俄罗斯首个AI人形机器人“艾多尔”在亮相时引发全场关注,然而其表现却令人意外——在向观众挥手后,它突然失去平衡,跌倒抽搐,最终被工作人员紧急带离现场。这一尴尬场景并非个例,近期多个机器人演示项目接连遭遇技术挑战。特斯拉Optimus因反应迟缓饱受批评,1X公司预售款机器人因依赖远程操控被质疑“作秀”,工业场景中机器人完成简单操作仍困难重重。这些案例暴露出当前机器人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应用的巨大鸿沟。

在重庆举办的2025英特尔技术创新与产业生态大会上,行业专家直指核心问题:算力平台已成为制约具身智能落地的关键瓶颈。当前主流人形机器人采用“大脑+小脑”的异构架构,其中“大脑”负责复杂决策与环境感知,需运行大语言模型、视觉模型等算法;“小脑”则承担实时运动控制,对响应速度要求极高。这种架构导致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传统芯片方案已难以满足需求。某企业代表透露,其产品虽配备100-200TOPS算力的芯片,但仍无法支撑工业场景的实时运算需求。

为应对挑战,企业普遍采取“拼凑式”方案,例如用Intel酷睿处理器运行“大脑”,NVIDIA Jetson Orin处理“小脑”。这种双芯片架构带来严重协同问题:某机器人因视觉指令传输延迟导致摔倒,端侧控制器性能瓶颈、控制精度不足等问题频发。更严峻的是,制造业对投资回报率(ROI)的严苛要求,使得这种高成本、高功耗的方案难以推广。企业不仅需要机器人稳定可靠,还要求其具备低能耗、易部署、可扩展等特性,而现有硬件堆叠模式显然无法满足。

英特尔提出的解决方案引发行业关注——通过单芯片实现“大小脑融合”。其酷睿Ultra处理器在单一封装内集成CPU、锐炫GPU和NPU,形成异构计算单元。这种设计使AI推理、高性能计算与实时控制得以统一调度:GPU承担视觉与大模型运算,支持7B-13B级别视觉语言模型运行;NPU处理语音唤醒、动态检测等轻负载任务;CPU则通过专用AI加速指令优化传统运控算法。测试数据显示,该方案在保持功耗不变的情况下实现约100TOPS算力,且无需重构现有系统,仅需升级CPU即可赋予产品AI能力。

针对不同场景需求,英特尔构建了分层算力体系:基础任务由端侧处理器完成,复杂模型推理可扩展至独显或云端。即将发布的Panther Lake处理器(18A工艺)将进一步提升性能,其AI加速能力达180TOPS,图形性能提升50%,功耗降低40%,并支持工业级实时控制。这种弹性架构为机器人处理多模态长链推理、全身动作控制等复杂任务奠定基础。

软件生态的完善成为另一突破口。英特尔推出全栈开发套件,覆盖从感知、学习到运动控制的全流程。针对硬件制造商,AI Edge Systems提供预优化操作系统、驱动和实时控制模块;系统软件厂商可通过Open Edge Software Toolkit榨取芯片性能;行业开发者则能直接使用AI Suites中的现成模板,快速构建抓取、导航等应用。其oneAPI工具链实现跨CPU/GPU/NPU的自动代码调度,OpenVINO与IPEX-LLM组合则优化了模型推理效率,使旧设备与新硬件得以协同工作。

这种开放技术路线正在获得市场认可。与封闭生态不同,英特尔方案支持跨平台代码运行,兼容主流AI框架与开源算法库,允许企业基于现有IT/OT基础设施持续迭代。目前已有数十家国内具身智能企业与英特尔展开合作,其中十余家进入验证阶段。在充满不确定性的赛道中,这种兼顾灵活性与兼容性的体系,正成为机器人产业突破落地困境的新选择。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